(劉兆隆,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公共事務與公民教育學系副教授)
4月上旬,在眾人期待卻又不意外中,候任總統賴清德宣布了他的首任閣揆為卓榮泰,副閣揆鄭麗君與秘書長龔明鑫,隨後接連幾週又陸續宣布相關部會首長人選。
論者有的認為賴清德的內閣並無新意,或是男女比例失衡等。個人以為不應從僵硬的數字進行解析,而應從整個大環境的格局,發展與因應策略,去評價這次賴清德的第一次內閣人選。
賴清德組閣起手式的內外挑戰
以賴清德過去的從政經歷與風格上,嚴謹律己是周圍人對他的評價,不冒進是他的決策風格,對於特定價值的堅持也是他的特色。綜觀賴清德任職台南市長期間(2010-2017),南鐵東移事件(編按:台南鐵路地下化工程所涉土地徵收爭議)雖然引發抗爭,但最後仍獲得一定程度的解決;而2016年的0206地震導致維冠大樓倒塌事件中,也可看出賴清德在危機決策中的親力親為,採取最能兼顧安全與速度的方式拆除危建。
此外,2015年賴清德因為主張議長李全教涉賄選不具正當性而堅拒進入議會備詢長達230天,雖然引起不同評價,但李全教最後遭司法定罪,也讓賴的高舉清廉價值獲勝。因此,若以人格特質而言,賴清德的政治潔癖造就了他成功,但也同樣決定了他的選擇與排序。其次是他的抗壓性高,也在多次危機決策中可以見得,這對他日後面對兩岸事務的高壓時,有助於冷靜以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