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載於聯經出版社《思想》雜誌第49期,端傳媒獲授權轉載。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研究專長為酷兒理論、情動研究、批判種族理論、中美帝國之下的亞太平洋地緣政治,以及亞裔美國人的主體性;丘琦欣,創建「破土(new bloom)」的編輯之一,專於撰寫社會運動和政治的自由作家偶而亦從事翻譯工作。他自哥倫比亞大學畢業,是亞洲語言及文化科系的碩士,同時擁有紐約大學的歷史、東亞研究及英文文學三項學士學位。)
一、中國新左翼與西方左翼的共構
華人左翼有長遠的歷史,也無法簡單地被國家、區域,甚至民族認同的角度統一詮釋。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於20世紀末進入全球資本市場之後,華人左翼的論述與西方左翼開始有更高度的交流,在意識形態上也因為後冷戰地緣政治、中國主導的國族認同建構,以及西方學派的反帝國主義思考等因素,變得更加複雜且混淆。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首先談及中國「新左派」(New Left)思想的崛起,如何影響西方的左翼論述,又對中國提供了什麼看法。接著我們探討夾在這兩大流派之間的「華裔左翼」,如何轉譯並挪用兩者之間的相互參照,建構出自我的中國想像。最後,在各式民族主義崛起以及大國地緣競爭白熱化的當代,我們提出「左獨」立場,思索其困境與可能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