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連串青少年自殺事件,對香港所有家長、教育工作者,以至成年人,都有極大衝擊。一時間,我們都在問,為何有這麼多青少年會對生命感到絕望,甚至願意放棄生命?
當然,正如很多專家所言,連串自殺事件在傳媒報導下,會有「傳染性」,我們不知道個案中,有多少是受其他個案「感染」。很多教育界人士會從教育制度中找深層次原因,例如考試壓力、老師工作壓力太大,以至對學生支援不足等等。也有如前教育統籌局(教育局前稱)常任秘書羅范椒芬認為,每個自殺個案背後都有不同原因,不應太快將責任與政策拉上關係。和現任教育局長吳克儉一樣,她也指學校和家長應多加留意學生情緒,也應減輕學生壓力。
和香港現在所有公共議題一樣,因為缺乏系統研究(而自殺就更是極難研究),每次爭議都會出現「羅生門」式的眾說紛紜。我也留意到個案中的背景、情況確實有頗大多樣性,並未見到有模式可尋,因此現階段確實查找原因相當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