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犯條例
-
大檢控是「依法治港」抑或司法災難?——專訪大律師吳靄儀
在吳靄儀看來,政府和警方手持遺留自殖民時期的法律,大規模拘捕,而原本應獨立決定檢控的律政司把關不力,最終,壓力將慢慢全部過渡到法庭,未來數年,香港將出現「一場無法估算影響的司法災難」。
-
平安夜不平安:香港多區警民衝突 元朗、旺角有男子疑躲追捕墮樓 有男子被私了傷重
油尖旺地區衝突最為嚴重;多區有人被捕,包括示威者和沒有裝備的普通市民;元朗、旺角分別有青年疑躲避警員而墮樓。
-
圖片故事
影像:「中大戰事」一月後,復原的和無法復原的
校園總有一天始終會復原,但有發生過的,便不能被推翻,歷史始終會記住那年那夕。
-
我參與了一場尷尬的罷工試驗
一個管理級同事問我:「我應該支持你們長期參與這一場運動,抑或支持你們這個禮拜罷工更有用?」
-
香港作家家書
朗天:為什麼要上前?但我真的上前了嗎?
來到這一天,我猛然確認:不是我帶著她前進,恰好相反,而是因為她,我才可以走得這麼前。
-
逃犯條例
反修例抗爭在南韓:激盪的校園,沈默的政客
「3年前,透過『燭光運動』獲得民主權利的南韓政府,對香港示威未表支持,令人感到羞愧。」
-
評論
葉健民:香港區選逆轉之後,北京可能的管治邏輯
北京必須承認短期內無法恢復秩序。這種情況下,她會作出讓步以化解危機嗎?
-
除了購物,香港人還想在商場看連儂牆、討論時事
反修例運動以來,市民們「搶奪了一種公共性」,沙田新城市廣場變得「好似一個公民廣場」。
-
評論
鄒崇銘:從網絡動員到生活自主——「黃色經濟圈」的未來想像
一旦新的市場模式和交易關係確立,則日常生活革命便不再是空談。
-
評論
蔡玉萍:香港反修例運動很父權?回應何式凝教授
是不是有不理想的行為的存在,就足以判下「運動是父權」的結論?
-
即時報導:民主派區選大勝後首次大型遊行 防暴警察尖沙咀發射催淚彈
三個遊行分別在港島及九龍舉行,皆獲不反對通知書。遊行過程大致和平,惟警方發射催淚彈驅散。
-
評論
李家翹:世界城市與國家領土性——香港,面對著怎樣的中國?
一來中國崛起,對國際事務的參與躍躍欲試,它將以怎樣的領土性示人?二來,新冷戰下香港這具特殊地位的「世界城市」的處境和前路將會如何?
-
理大圍城之戰
「再多的子彈,也不能解決政治問題」
-
評論
梁俊彥:選舉工程?運動效應?香港區選的微觀分析
本文主要基於筆者在選戰中的參與及觀察經驗作基礎,根據目前已知的投票結果來推算。
-
端傳媒 x 新活水
踰越與隔限:反修例運動中的女性力量及性別策略
在反修例運動裡,「港女」的意涵在公共輿論中大逆轉,成為勇武的救港巾幗。女性抗爭者的蛻變來自與暴力的親身接觸。
-
評論
鍾劍華:逆轉的香港區選後,各方的政治責任
大部份市民都認為,政府如果不承諾作制度改革,根本就不足以解決香港如何有效管治的問題,也無從平息因此次事件而引發延續至今的政治對立及紛爭。
-
2019香港區議會選舉
2019區選開票中:泛民主派已得逾380席,建制派潰敗,多個主要人物連任失敗
選管會主席馮驊晚上見記者,指今日有超過294萬名已登記選民投票,投票率71.2%。上屆區選全日投票總人數為146萬7299人。
-
2019香港區議會選舉
【數據透視】穩勝或險勝?建制民主陣營區選數據這樣說
建制派不少候選人儘管落敗,但其實有取得比上屆高的票數,顯示建制「動員能力依然健在」。
-
讀者來函:作為內地生,留守中大是怎樣的體驗?
「作為留下來的內地生,我常常感覺自己是不可見的。」
-
素人之戰:福建三代、屯門十兄弟、大狀和職業治療師,為何出戰區選?
「我們年青人都不願意主動去傳遞資訊、幫街坊解決問題之類,建制派動員很多人去做,不就壯大了地區影響力嗎?」
-
2019香港區議會選舉
魔鬼在細節:區選與公正的距離
2015年區選,票差最小的選區為3票,一票足以定江山。
-
大狀選區佬,劉偉聰:在海中央修補一艘破爛的船
「肯定是有些事比生命重要,而現在未到那個時候」
-
評論
秦逸渢:緊急法違憲——法庭說了什麼?人大會釋法嗎?
全國人大常委若然在行使權力時有適當的自我約束,對維持一國兩制、高度自治、對中央對港管治和對香港自身均有莫大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