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
-
偶像坍塌後怎麼辦?與大灣區哥哥姐姐價值觀漸遠的昔日粉絲們
長大之後,鄉愁是一條價值觀的鴻溝,我在這頭,偶像在那頭⋯⋯
-
歐巴桑藝人風靡全日本:每天疫情加戰爭,馬虎與平凡能重啓日常能量?
當社交媒體充斥表面風光的照片,貌似黯淡無光、乏善可陳的日常生活卻意外擁有觸動人心的力量?
-
一家特別的殯儀公司:遺體防腐師伍桂麟留在香港的理由
「雖然基層負擔不起風光大葬,但要做得簡約而不簡陋,有尊嚴和溫度,還是可以的。」
-
台北新能祭:一場電音派對的絢麗景觀,與它背後三十年的努力
這是電音派對近年一次盛大、公開存在,完好嵌入台北常態,而之所以能達成,卻有著不同世代的努力,在那一個電音銳舞的台灣⋯⋯
-
上海封城紀事:「上海模式」以至「上海驕傲」的幻滅,然後呢?
這是什麼樣的公元2022年上海大都會生活?那種惶恐,源於一種首次徹底的、對未來的不可知⋯⋯
-
岑學敏:台大國文必修要廢除嗎?香港與英國經驗來看?
進一步來說,我認為,台灣的教育需要認真區分語文教育、創意寫作、翻譯與文史哲專業――這些皆是不同範疇,不應混淆。
-
邱晨:曾是搖滾天團紅遍台灣街巷,為何最重要作品《特富野》卻遭遺忘?
「當我們被這般小家子氣而幾近陳腐的框框綁縛住所有對原創作品的震撼與感動。當我們漸漸變得:除了台北,不知有台灣⋯⋯」
-
在島嶼寫作
鄭秉泓:朱天文首次執導,「文學朱家」在侯孝賢風格中
「在島嶼寫作」新一輯是朱天文首度執導的紀錄片,影迷不難發現榻榻米上對坐聊天的構圖充滿侯導色彩⋯⋯
-
紋身故事記錄者林曉聰:講述者的願望,僅僅是「被看見」
林曉聰曾經人生順遂,2019年之後,他試圖紀錄香港紋身者的故事,找到自己的價值和意義。
-
張國榮離開19年:哥哥之後,19種消失了的香港
19年後,這城比你離開的那年,陷得更深。一切都面目全非,有很多想告訴你,有更多的不忍心透露⋯⋯
-
《樂動心旋律》為何能獲最佳影片:溫情小品挫敗《犬山記》的時代因素?
它並非不夠格,只是擺在奧斯卡歷年最佳影片名單中略顯突兀。若未來奧斯卡不再次改革選制,討好的佳作取勝恐怕成為常態⋯⋯
-
奧斯卡2022:老白男陰影,原創力衰退,與失效的「政治正確」
今屆奧斯卡獎被稱為「小年」,理由是沒有一部現象級作品,幾乎沒有一部能實現口碑和票房雙贏的「奧斯卡標準」。
-
奧斯卡熱門《犬山記》:傳統雄風走到盡頭,就是再也撐不下去的尷尬
對導演來說,「將雄風閹掉」這意象太引人了,要閹掉雄風的最有效方式,正好是引入同志疑雲。
-
《Drive My Car》在奧斯卡:時隔40年,濱口龍介能讓日本電影重返國際榮耀?
《在車上》的確更新了日本電影的奧斯卡入圍紀錄,須知日本電影自80年代後就進入漫長的落選時期,與奧斯卡漸行漸遠⋯⋯
-
奧斯卡2022
《千萬別抬頭》:帶著政治諷刺的致命傷,為氣候危機吶喊
這是一齣大膽卻失焦的政治諷刺,也引來了今年奧斯卡提名作品中最兩極化的口碑。
-
奧斯卡會選《犬山記》還是《沙丘》?為何最佳影片總頒給中規中矩的電影?
奧斯卡獎的評選機制其實並不常見,過去選民只要打個勾,現在卻不是那麼簡單,但這樣複雜的制度卻有一個單純的動機⋯⋯
-
奧斯卡2022
Spencer(2021):戴安娜的「以父之名」
Spencer(2021)在奧斯卡僅斬獲最佳女演員一項提名,讓人揣測傳記片是否已經淪落為演員單向衝奧的定制款。
-
電影評論
《蝙蝠俠》(2022):超級英雄從主題樂園到電影本質的一次回歸
抗壓面市,《蝙蝠俠》(2022)為超級英雄注入了普通人的衝動和魯莽。
-
《世界上最爛的人》:北歐社會已高度平權了,女生們還在煩惱什麼?
「你是否可以既是女權主義者又喜歡為男人口交?」
-
文化抵制俄羅斯:迪士尼一反常態,Netflix差點成了俄國大外宣?
迪士尼、Netflix 或《蝙蝠俠》將告別俄羅斯,文化鐵幕將重新降下,讓俄羅斯人再度成為自己一個人的平行宇宙⋯⋯
-
青春養成記:華人媽媽最難頂?為何社會總要求一個情緒穩定的女人?
為什麼一定要成為一個能完美自控、時刻情緒穩定的女人呢?換句話說,為什麼女性的情緒總要被污名化呢?
-
音樂在烏克蘭的真實身份:弱小可以抵禦砲火的秘密
國歌、紅遍世界的民族樂團、流行歌手,為何音樂成為烏克蘭2014年後重要的改革力量,可否啟示其他抗爭之地?
-
烏克蘭四大導演:你在新聞裏看不到的,電影都有講出來
「對照現今政治局勢,《普丁的見證人》當年捕捉到的畫面如同某種預言,預示眼下的一切絕非偶然,亦非歷史的巧合。」
-
烏克蘭猶太受難史中的詩與人:沉入烏克蘭的茫茫大雪,曾經的命運也是今日的?
「基輔女人」這首詩裡,是一個受盡酷刑的女性,詩人寫的時候,應該是害怕筆下殘酷文字,成為未來的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