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三十年
-
六四專訪
自認「逃兵」的謝三泰,30年後解封的民運照片——那個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灣記者們(下)
「你知道,在那個訊息不對等的社會裡頭,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採集影像,如此而已。」
-
六四專訪
半生被稱劊子手,戒嚴部隊軍官:「我也是六四受害者」
李曉明是六四戒嚴部隊之中一人,離開中國後,長期受失眠、易怒所苦,近年才去看心理醫生。槍響30年後,他說:「雖我沒開槍、沒殺人,但身為當時戒嚴部隊的20萬戒嚴部隊的一員,當時我在部隊服役,我覺得也是一種恥辱,有一種內疚情感。軍人......,在六四中扮演很可恥的角色吧。」
-
英劇《Chimerica》追尋坦克人:討論六四?抑或一場美麗的誤會?
編劇柯克伍德直指中國是如何買起美國甚至全世界,不知道有沒有觀眾因此如夢初醒⋯⋯
-
評論
「北京公社」的八個瞬間(上):六四三十年,對於「反思」的反思
在自由主義主導、卻陷入自咬尾巴困境的反思主流之外,我們可以從與1989學運、冷戰結束同時興起的後馬克思主義,來觀照這56天。
-
六四專訪
一個人的戰鬥,沒有退路的吳仁華
吳仁華三本書最初都在香港自費出版,封面是自己用 word文檔設計,「很難看、很粗糙」。「三十年過去了,你出版那些受害者名錄,誰會買呢?」
-
六四專訪
六四去國三十載,若在故土上不能說話,與流亡何異?——張倫專訪
他是當年北大高材生、也是廣場糾察總長;是語言不通而茫然失措的流亡者、也是大師門下的高足;是被三個孩子弄得手忙腳亂的父親,也是無法床前盡孝的孩子。
-
評論
通脹中的六四:失敗的改革如何引爆革命
後三十年改革的保守底色是怎麼來的。
-
六四專訪
「記者在現場」的意義是什麼?——那個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灣記者們(中)
30年後,他們受訪時,反覆思考「記者在現場」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彷彿和30年前在現場採訪的自己對話。
-
評論
邊緣化的六四論述:八九春夏,其實發生的是「兩場運動」
對於六四運動的深入理解,需要我們同時跳出這兩種敘事:既告別「知識分子中心論」、重視工人和市民的參與,同時承認「民主」的確是工人和市民參與運動的核心訴求。最關鍵的是,工人與市民所理解的「民主」,和學生、知識分子所擁抱的民主觀念有很大不同。
-
攝影人語
多重曝光:十個鏡頭前後的八九六四
反覆訴說,歷史終不會消失於黑暗之中。
-
觀點
專訪吳國光:八九毀滅中國知識分子之後,如何繼續「韌性的戰鬥」?
「可以說,我自己在推動中國民主化上是一個失敗者。但我這三十年就是承認失敗、但不放棄初衷。」
-
評論
被圍困的六四論述,需重新對接後冷戰的時代光譜
在三十週年的今天,當脱韁的世界把後冷戰的自由主義共識遠遠甩下,我們需要新的力量和批判,新的盟友和想像。
-
書單
8本六四文學書:廣場和燭火就是理所當然的救贖嗎?
希望和絕望如何不流於空洞?在尋覓答案、塑造角色和意象上,文學給了我們如此不同的角度,回到那並未結束的夜⋯⋯
-
【書摘】程翔:天安門屠殺促進蘇東集團解體
萊比錫民眾高呼「記著天安門」是在警告東德秘密員警,若他們動手的話,便會發生另一件「天安門事件」。在群眾大聲呼喊下,東歐的秘密員警也不敢導演另一場「天安門事件」。
-
圖片故事
影像:六四「愛國民主大遊行」,支聯會指人數較去年多一倍
1989年成立的支聯會,每年六四前的周日均會舉辦大遊行。今年踏入第30個年頭,遊行主題除了一如往常要求平反六四、結束一黨專政等訴求外,更聚焦在近日《逃犯條例》修訂。
-
六四專訪
「我當時,可能真是做對了一件事」——那個春夏之交,在「北平」的台灣記者們(上)
「電視上就出現一張字卡、一條新聞:『造謠大王肖斌抓到了』,從那時開始,路邊再也見不到有人談論這件事,也不會有人接受你的採訪了。」
-
六四三十年紀念研討會首度移師台北,持續重訪八九民主夢
六四三十年紀念研討會,今年由香港移師,來到台北舉行。三十年前,運動發生在冷戰結束前夕,追求民主體制蔚為浪潮;今日,舊體制已面臨不同挑戰,而「新冷戰」格局再度降臨。有心與會者如何重訪當年民主夢?
-
六四專訪
香港記者陳潤芝的六四記憶:「每隔二十分鐘,軍人就開槍,砰砰砰砰砰」
同事打開房門朝外看,然後轉過頭,陳潤芝第一次見到有人嘴唇是紫色的,「外面一定是軍隊。好恐怖。」
-
香港前途研究計劃 X 端
從「白宮戰情室密件」一窺美國眼中的八九民運
美國駐上海總領事Charles Sylvester在「戰情室報告」形容這類反宣傳活動為「中式人為洗白」。時任美國駐華大使李潔明(James R. Lilley)甚至在另一份戰情室報告中形容是「大謊言運動」。
-
六四座談 鮑彤致信:「我們正生活在六四制度之中」
支聯會主席何俊仁表示,六四是很多香港人一生都不會忘記的,而一個地區的人會因為對於政權的不滿,而持續悼念、抗議30年,在世界範圍都是罕見的。
-
六四·三十年
30年後,香港還能守住六四記憶嗎?—— 專訪李立峯
一邊是諱莫如深,一邊是恆常悼念,六四記憶在香港綿延30年,是一種必然?香港中文大學兩位學者10年研究,揭示集體記憶背後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