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採編需要資源投入,你正在閱讀的即時新聞能夠免費開放給公眾,全因有會員訂閱支持。你可以選擇月付暢讀,也可以訂閱端x華爾街日報雙會籍;如果你是學生、教師,更可以享受優惠。邀請你成為端傳媒會員,選擇適合你的訂閱方案,支持我們繼續推出優秀報導。
羅馬時間5月8日下午6時9分,梵蒂岡西斯廷小堂的煙囪升起白煙。約一小時後,羅馬教廷正式公佈,原籍美國的羅伯·方濟各·普雷沃斯特(Robert Francis Prevost)樞機成為教宗,稱號為良十四世(Leo XIV)。
普雷沃斯特於1955年出生於芝加哥,父親有法國和意大利血統,母親則是西班牙裔。在奧斯定會屬校接受高中及大學教育後,他在1978年加入該會。他在道明會屬下的宗座聖多瑪斯大學修讀教會法,取得博士學位。
普雷沃斯特於1982年被祝聖為神父。完成培育後,他自1985年起被派往秘魯從事牧民工作,直至1998年為止。
他做過最基層的本堂神父,也擔任過教區行政職務、教會法庭(主要審理婚姻案件)法官、修院教授,以及奧斯定會培育修士的職務。其間,他僅在1987至1988年期間短暫返美任職。1998年,他當選為奧斯定會芝加哥省(總會之下的第一級分支)會長。不久後的2001年,他又當選為奧斯定會總會長,並連任兩屆,直至2013年卸任。此後,普雷沃斯特返回芝加哥會省。
2014年,普雷沃斯特獲已故教宗方濟各委任,代行秘魯奇克拉約主教的職務,並於次年獲正式任命。
同在2015年,他也歸化為秘魯公民。有分析指出,方濟各任命普羅沃斯特為奇克拉約主教,背景是秘魯主教中,偏向解放神學的「左翼」和傾向於主業會(Opus Dei)的右翼之間,長期存在分裂。在此背景下,普羅沃斯特作為「中道」發揮影響,受到主教同仁的信任,在2018至2023年擔任秘魯主教團的常任委員會委員和副主席。
2023年1月,普雷沃斯特卸任奇克拉約主教,獲冊為樞機,轉任教廷主教部部長和拉丁美洲委員會主席。主教部主管全球主教的委任,在人事問題上有相當大的權力。獲得這項任命,顯示他深受方濟各信任。

方濟各還在同年2月委任他為福音傳播部初傳福音及新建地方教會部門、信理部(負責教義問題)、東方教會部(負責東方禮天主教會)、奉獻生活及使徒團體部(負責修會事務)和文化與教育部委員,4月又委任他為立法條文部(負責解釋教會法條文)委員。2025年2月,病中的方濟各將普雷沃斯特提升為主教級(即最高級)的樞機。
普雷沃斯特之前並不常在公眾視野出現。對他的思想和風格,外界所知不多。
2025年2月4日,他曾在自己的X賬號轉發文章,公開批評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和副總統萬斯為此作出的神學辯護。2024年11月,他也在一場由古巴、玻利維亞和委內瑞拉駐教廷使館合辦的研討會上,公開表達了對氣候變化(特別是其對貧窮國家影響)的關注,呼籲採取積極行動。
對性倫理和教會內部的禮儀、祝聖女執事等項目上,他的立場則比較模糊。2023年10月,面對《懇求的信心》(Fiducia supplicans)聲明所引發的「是否應祝福同性伴侶」的問題中,在教廷擔任要職的他並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只是表示各地主教有權利分辨地方的處境。更早前的2012年,《紐約時報》則報導他表達了對一些西方媒體的不滿,指其宣揚「同性戀生活方式」(Homosexual lifestyle)和「同性伴侶及其領養子女組成的另類家庭」(alternative families comprised of same-sex partners and their adopted children)。

良十四世是第一位美國教宗。此前,美國身份長期被視為阻礙潛在教宗當選的負面因素。
近期被特朗普委任為「白宮宗教自由委員會」委員的羅伯·巴倫(Robert Barron)主教引用了已故的芝加哥總主教方濟各·喬治(Francis Cardinal George)樞機的一句話。這句話認為,在美國的地緣政治地位下降之前,不會有美國教宗產生;其背後的理據是,如果美國在政治、文化和經濟領域領導世界,人們不會希望美國人同時領導宗教。
在此背景下,樞機團為何選擇了一位美國教宗,目前尚未可知。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位教宗的牧職生涯中,只有很少的時光在美國度過。
而作為秘魯公民的他,也完全可以被認為是第二位拉丁美洲教宗,反映出同方濟各的某種延續。
新教宗也是第一位奧斯定會士教宗。從罪惡生活中浪子回頭,著有《天主之城》(De Civitate Dei,上帝之城)的聖奧斯定(St Augustine of Hippo,即奧古斯丁)被奉為該會會祖。
這個修會最著名的(前)弟兄應當是發起宗教改革的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奧斯定會的神恩(charism)中的確包括學術研究,這也是良十四世和路德共享的背景。作為一個托缽修會,奧斯定會不像方濟會一樣強調個人貧窮,而是要求財產的共享,凡物皆付諸公用。良十四世的一位神職舊友表示,相信新教宗會延續前任方濟各對社會正義的關懷,以及教會同貧窮人的連接——這背後有奧斯定會的影子。

良十四世對社會正義的關注,從其稱號上能看出端倪。近代教宗在選擇稱號時,往往會藉此傳達與同名教宗的某些延續性。良十三世在1878年到1903年間擔任教宗。他發表了著名的《新事》(Rerum novarum)通諭,討論工人和資本的關係,呼籲維護工人的權利。這份文件拒絕社會主義的同時,也拒斥不受限制的資本主義經濟。也正是由此開始,天主教會討論政治、經濟生活問題的「社會訓導」成為了一個專門的領域,開啟了當代教會的公共參與。
不過,良十三世的遺產也包括對「現代主義」的批判,及呼籲向中世紀多瑪斯主義(Thomism)復歸。後者極為嚴整的哲學體系,是教會在性倫理、宗教在公共生活中角色等問題上立場的基礎,而這些立場常被外界視為「保守」。基於新教宗的學者身份,以及良十三世的思想背景,將他完全當作方濟各的簡單延續,恐怕也為時尚早。
新教宗良十四世在按照傳統降福「羅馬城和全世界」(Urbi et Orbi)時致辭,呼籲教會要成為「一個永遠尋求和平、永遠尋求愛德、永遠設法成為尤其關懷受苦人的教會」。
包括其母邦美國的總統特朗普在內,世界不少國家的元首已向良十四世致賀。
如無意外,這位59歲的新教宗面前還有著漫長的牧職生涯。
評論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