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強震:軍政府或阻人道救援﹑中俄積極增加影響力

許多緬甸民間與流亡社群呼籲國際社會,援助應繞過軍政府或與軍政府有關的機構,以防物資落入軍方手中。
2025年3月29日,緬甸曼德勒,強烈地震過後,人們繼續目睹搜救行動。攝:Stringer/Reuters/達志影像

2025年3月28日,當地時間中午12時50分左右,緬甸中部發生規模7.7的強烈地震,不久後又發生規模6.4的餘震。震央接近緬甸第二大城曼德勒(Mandalay),實皆(Sagaing)地區也是重災區。實皆鎮市區約八成建築物損毀。

根據緬甸軍政府週六晚間發佈的消息,此次地震造成1644人死亡,3408人受傷,還有139人下落不明。由於災區電力與通訊系統幾近全面癱瘓,加上許多道路嚴重損毀,外界至今仍難以掌握完整的災情與傷亡資訊。

自2021年開始的緬甸內戰,也讓救援行動更加艱難。儘管位處震央的曼德勒和首都內比都(Naypyidaw;台譯:奈比都)受軍政府控制,但同是重災區的實皆地區一直是反抗軍和軍政府的主要交戰地。由於軍政府有刻意阻撓人道主義援助的前科,部分緬甸媒體懷疑國際援助和物資能否進入實皆。

地震過後,實皆地區的對外交通一度完全中斷。連接曼德勒與實皆地區的阿瓦大橋(Ava Bridge,又稱老實皆大橋)於地震後倒塌。該橋建於英國殖民時期,已有91年歷史。另一座新建的伊洛瓦底大橋(Irrawaddy Bridge)則出現嚴重裂痕。

由於地震發生於齋月的週五聚禮時段,許多穆斯林信徒於清真寺中遇難。截至週日,穆斯林社群在此次地震中的遇難人數已升至約570人,多集中於曼德勒與實皆地區,實際傷亡人數恐於未來幾日持續增加。近50座清真寺在震災中倒塌,其中不少建於十九世紀,歷屆緬甸政府卻都未對這些歷史建築進行必要的維修和加強。

近年來,受內戰和COVID-19疫情影響,緬甸經濟呈現負成長。儘管當地地震頻繁,政府和人民都缺乏資源加強建築物防震。強震凸顯緬甸長期以來在基礎建設與災害應變方面的脆弱,而緬甸未歇的內戰﹑美國的退場以及中﹑俄兩國的介入,也令救援增添了不少變數。

2025年3月30日,緬甸曼德勒,一架電單車經過一棟在強烈地震後倒塌的建築物。攝:Stringer/Reuters/達志影像

地震後仍持續轟炸災區,緬甸軍政府能被信任嗎?

直至2025年3月,緬甸內戰已經持續約4年。

2021年2月1日,緬甸軍方發動政變,拒絕承認前一年11月的選舉結果。軍方拘留了執政的全國民主聯盟領導人昂山素姬(台譯:翁山蘇姬)和總統溫敏(Win Myint),成立軍政府,由陸軍總司令敏昂萊(Min Aung Hlaing)擔任最高領導人。

軍政府對國內反對民眾實施暴力鎮壓。奧斯陸和平研究中心(PRIO)的報告指出,在政變發生後的20個月間,緬甸至少有 6337 名平民因政治原因被殺害,2614 人受傷。2021年4月,一部分反對勢力組成「民族團結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簡稱NUG),其武裝部隊「人民防衛軍」(People's Defense Force,簡稱PDF)在全國各地發起反抗軍政府的武裝行動。

儘管位處震央的曼德勒市和首都內比都受軍政府控制,本次地震的重災區實皆地區,一直是反抗軍和軍政府的主要交戰地。2024年10月,反抗軍佔領實皆中部的平梨鋪鎮(Pinlebu)和高林鎮(Kawlin),兩個城鎮為將物資運送到前線的重要據點。據自由亞洲電台,2024年年底,軍政府控制區在實皆、馬圭(Magway)和曼德勒等地已經縮小,再加上反抗軍在撣邦和若開邦的勝利,軍政府實際掌控的緬甸領土已不到一半。

2025年3月28日,緬甸曼德勒,強烈地震過後,駕車經過一棟受損建築物。攝:Stringer/Reuters/達志影像

面對反抗軍的步步進逼,軍政府選擇加大空襲力度,並發布更嚴格的強制徵兵令。2024 年 2 月 10 日,緬甸軍政府發布國家徵兵法,要求該國1400萬名18至35歲的年輕人在政府軍服役2至5年。嚴酷的徵兵令下,緬甸中部的男性青年或在內戰中陣亡,或被迫逃離家園,導致此次地震發生後,救災人力極度匱乏。

災難當前,民族團結政府(NUG)宣布從週日開始,將暫停於地震災區的進攻行動至少兩週,但防禦行動除外,並呼籲聯合國、國際救援機構和人道組織立即向災民提供援助和醫療支援。NUG表示,他們願意與國際組織合作,保證援助人員於反抗軍控制區的安全。

然而,緬甸軍政府在地震發生後仍持續轟炸反抗軍控制區。據緬甸媒體《Irrawaddy》,地震發生後的三小時,在撣邦北部Nawnghkio的一次空襲中,有7名反抗軍士兵喪生,實皆地區西北部的Chang-U鎮也發生空襲。與此同時,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宣佈緬甸進入緊急狀態,罕見地向國際社會發出公開邀請,敦請能提供協助的組織或國家進入緬甸,幫助災民。

對是否該與軍政府合作,不少有意參與救災的國際組織和民間團體仍持保留態度。2023年5月,摩卡(Mocha)颶風侵襲緬甸,造成數百人喪生,數十萬座建築物受損。聯合國當時估計,緬甸五個地區(若開邦、欽邦、實皆、馬圭和克欽邦)約160萬人需要緊急援助。軍政府卻刻意阻撓救災,拒絕為援助人員發放旅行授權和簽證,將救援物資扣留在海關,稱所有物資的分發都必須由軍政府當局管理。

2025年3月28日,緬甸發生 7.7 級強​​烈地震後,緬甸紅十字會工作人員在內比都的醫院進行拯救工作。攝:Myanmar Red Cross Facebook Account/Anadolu via Getty Images

人權觀察(HRW)指出,緬甸軍政府刻意阻撓人道主義援助,目的是藉由孤立和恐嚇平民來維持對特定地區的控制。該行為已構成戰爭罪和危害人類罪。

地震發生後,許多緬甸民間與流亡社群多次呼籲國際社會,援助應直接交由地方社群或民間組織執行,繞過軍政府或與軍政府有關的機構,以防援助物資落入軍方手中。緬甸媒體《Irrawaddy》發表聲明,標題為「向緬甸人民,而不是戰爭罪犯提供地震援助」,內文稱:「該政權(軍政府)將延遲、阻礙和控制援助物資的分發。實皆作為抵抗運動的據點,不太可能得到任何援助。軍政府的腐敗和管理不善是根深蒂固的。一個對本國人民發動戰爭的政權,怎麼能被信任來提供援助呢?」

地震在緬甸頻繁嗎?為什麼一千公里外的曼谷大樓會倒塌?

緬甸位處歐亞板塊、印度板塊、巽他板塊和緬甸微板塊等四個構造板塊的交會處,是世界上地質活動最頻繁的區域之一。引發此次地震的「實皆斷層」(Sagaing Fault)為印度板塊和巽他板塊的交界,長約1200公里,從北到南貫穿緬甸全境。曼德勒、內比都、勃固(Bago)等緬甸主要城市都位處實皆斷層之上,最大城市仰光也鄰近斷層。

上個世紀,緬甸及鄰近地區共發生六次規模7以上的地震。2012年11月11日,緬甸中部發生規模6.8的強震,震央位於曼德勒北部約 120 公里處,造成至少26人死亡。2011年3月24日,緬甸東北部和老撾、泰國接壤的邊境地帶,也發生規模6.8的地震,造成至少75人死亡。

2025年3月30日,緬甸曼德勒,地震發生後一名佛教僧人在瑪哈木雅穆尼佛塔附近行走。攝:Thein Zaw/AP/達志影像

早期資料顯示,本次地震為「走滑型」(strike-slip)地震,即兩個板塊在水平方向上相對滑動。運動的板塊可能因各種原因而卡住,逐漸累積壓力,最終釋放時引發地震。這是實皆斷層的典型運動。一般來說,走滑型地震釋放的能量小於「逆衝型」(reverse)地震,後者指當一個板塊推擠至另一板塊下方引發的震動;但走滑型地震通常深度較淺,對建築物與人口密集區往往造成更直接的影響。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王昱告訴《三聯生活周刊》,對於實皆斷層這樣高速活動斷層而言,大約每200至300年便會發生一次大規模地震。從地質活動的角度來看,此次地震並非異常。曼德勒地區上一次超級強震發生於1839年,當時的貢榜王朝首都阿瓦(Ava)遭遇規模約8.3的地震,首都嚴重損毀。1956年7月16日,實皆地區發生規模7.1的強震,造成至少38人死亡。

2025年3月30日,泰國曼谷,救援人員在強烈地震後倒塌的建築物現場工作。攝:Patipat Janthong/Reuters/達志影像

本次地震也影響遠在1000公里外的泰國首都曼谷。居住在曼谷都會區的1700萬人都感受到明顯搖晃,人們在社群媒體上轉發水從屋頂泳池溢出、如瀑布般傾瀉而下的畫面。位於曼谷洽圖洽區(Chaktuchak)一棟施工中的30層大樓倒塌,造成嚴重傷亡。截至周日,至少13人死亡,118人下落不明。

倒塌的大樓原預計作為國家審計局辦公大樓。大樓於2020年破土動工,由中國中央企業子公司「中鐵十局」和Italian-Thai Development Plc組成的合資公司承建。據泰國媒體《Nation》,中鐵十局擁有該合資公司49%的股份,即外國公司可以持有的最高股份。該建案為中鐵十局所承建的最高建築之一。地震導致大樓倒塌後,中鐵十局迅速刪除了2024年4月慶祝大樓封頂的公眾號文章

由於地震在泰國並不頻繁,曼谷多數建築物並未依照抗震標準設計,泰國政府也直到2009年才發布地震安全標準。然而,中鐵十局大樓於2020年開始建造,理應符合最新頒布的建築法規,卻在此次地震中徹底倒塌,社群媒體上於是出現對中國建商施工品質的質疑。

2025年3月28日,泰國曼谷,倒塌的摩天大樓仍有人被困,親屬朋友們觀看搜救行動。攝:Sirachai Arunrugstichai/Getty Images

泰國結構工程師協會主席Amorn Pimarnmas告訴《BBC》,目前仍無法確定中鐵十局大樓倒塌的原因,他認為材料的品質(包含混凝土和鋼筋)與結構系統的穩定性是必須考慮的假設,曼谷的鬆軟土壤可能也是原因之一,鬆軟土壤可以將地震的震動放大三到四倍。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地震工程高級講師Christian Malaga-Chuquitaype指出,該大樓採用的無樑板(flat slab)設計值得注意──無樑板設計將地板直接放在柱子上,而不使用橫樑加固支撐,對地震的抗性較差。

自由亞洲電台報導,由於有數百萬來自緬甸、柬埔寨和老撾的移民工人在曼谷從事高風險工作,曼谷大樓倒塌的受害者可能包含大量緬甸移工。來自緬甸的Hnin Nu Yee於地震發生時,在中鐵十局大樓的底層處理建築垃圾,幸運逃生。她告訴自由亞洲電台,自己在高樓層工作的朋友不幸被埋在廢墟中。

過去四年的緬甸的內戰使得大量緬甸公民湧入泰國。根據國際移民組織(IOM)的報告,由於經濟困難和對徵兵的恐懼,2023年1月至2024年2月間,有大約150萬緬甸公民進入泰國,其中有六成希望長期居留泰國的緬甸公民,缺乏必要的身分證明文件,使得他們更容易暴露在高風險勞動中。目前有大約700萬緬甸移民生活在泰國。

2025年3月28日,泰國救援隊在曼谷一棟建築倒塌事故中提供救援。攝:Lauren DeCicca/Getty Images

消失的USAID,積極的中俄

美國總統特朗普於1月20日上任以來,決定「重新評估和調整美國對外援助」,一方面大幅凍結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的預算,更於2月底解雇該署約2000名員工。特朗普的批評者指出,美國對外援助撤退後留下的真空,可能為中國和俄羅斯創造機會,中、俄兩國可能透過人道援助等手段來增加其全球影響力。

而內戰已持續四年,現在又面臨震後救援壓力的緬甸,似乎是中俄通過援助手段增加影響力的據點:據2025年1月美國、歐盟等國的一份聯合聲明,緬甸內戰四年來,人道主義需求增加了20倍,超過三分之一的人口(約1990萬人)需要人道主義援助來滿足基本需求,有1520萬人需要糧食援助,超過350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大量緬甸平民逃往鄰國。

在震後,中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發言人李明就表示,中國決定向緬甸提供1億元人民幣(約1390 萬美元)的緊急援助,並派遣多支救援隊前往救災。據《新華網》,截至當地時間週一上午8時,中方救援隊已於曼德拉市救出6名倖存者。而美國駐緬甸大使館於週日在X上發表聲明,稱美國將提供200萬美元的援助,以支援受地震影響的社區。然而,美國至今仍未派遣救援隊到地震現場。《紐約時報》引述知情人士稱,一個由三人組成的美國評估小組預計要到週三才能抵達。從事人道救援的相關人士表示,美國此次的反應比比過往來得慢。

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2014年推動「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積極投資緬甸。重要的中緬經濟走廊(CMEC)連接中國雲南和位於緬甸若開邦的皎漂港,後者為中國中信集團在緬甸投資建造的深水港。長期以來,中國同時支持緬甸政府軍和反抗軍,以對沖其在緬甸的影響力。但2024年,中國開始公開支持緬甸軍政府。2024年8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訪問內比都;緬甸軍政府領袖敏昂萊於 2024 年 11 月回訪,這是緬甸領導人於2021年政變後的首次出訪。中國還通過關閉邊界和擾亂貿易,對緬甸邊境的多個民族抵抗組織(Ethnic Resistance Organization,簡稱ERO)施壓。

2025年3月29日,由 82 名成員組成的中國救援隊成員在北京集合,準備前往緬甸災區。攝:VCG/VCG via Getty Images

儘管習近平與敏昂莱關係良好,熟悉泰緬情況的記者格布告訴《端傳媒》,即便中國方面的援助在運輸環節上,與緬甸軍政府可能有一定程度的合作,但目前尚無直接證據顯示中方的物資或資金直接交由軍政府掌控。許多來自中國的救援物資與民間捐款,目前集中於重災區曼德勒市的「雲南會館」,並以此作為指揮與分發中心,中國救援隊也在此地設立據點。

地震發生至今已邁入第四天,倖存者獲救的機會正逐漸減少,而災後救援行動仍面臨諸多挑戰。由於橋梁倒榻、道路損毀,救援隊伍要進入重災區仍相當困難。緬甸中部內比都國際機場的控制塔也在地震中倒塌,對物資運動、緊急調度造成干擾。實皆地區的電信網路長期遭軍政府封鎖,地震又造成基地台損毀,民眾不僅無法聯絡外界,也難以透過數位支付取得現金與物資。藥品、醫療用品、電話卡等基本物資均嚴重短缺。

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廳(OCHA)已宣布,將從中央應急基金中(Central Emergency Response Fund)撥款500萬美元,用於「挽救生命」的人道援助。歐盟執委會也宣布為緬甸地震災民提供 250萬歐元的初步緊急援助。

2025年3月28日,緬甸內比都發生地震,寶塔受損。攝:Aung Shine Oo/AP/達志影像

週六,印度出動軍用運輸機進入緬甸,將物資和大約120名搜救人員送到首都內比都,他們將北上前往曼德勒,建立一個野戰醫院。兩艘載有救援物資的印度海軍艦艇,也正前往緬甸最大城市仰光。同一天,新加坡民防部隊 (SCDF) 也派出特遣隊前往緬甸,協助救災工作。該特遣隊由80名成員和4名搜救犬組成,名為「獅心行動」(Operation Lionheart),此次為2023年土耳其地震救援任務以來的首次全員出勤。香港政府派出由51 名搜救人員和2隻搜救犬組成的搜救隊伍,並從賑災基金中撥出3000萬港幣(約390萬美元)來幫助緬甸災民。泰國、南韓、紐西蘭、愛爾蘭、馬來西亞等國也都承諾提供人道主義援助。

2008年5月2日,颶風納吉斯(Nargis)襲擊緬甸,引發歷史上最嚴重的自然災害。颶風襲擊伊洛瓦底江三角洲人口密集區,造成至少14萬人死亡,數百萬人無家可歸。災後三週,緬甸軍政府、東南亞國家聯盟 (ASEAN) 和聯合國共同成立「三方核心小組」協調救災與重建,這是緬甸軍政府首次與國際組織建立制度化合作。這場災難後來成為推動緬甸民主化的重要轉折點。

本次強震是否會引發類似的政治效應,仍有待觀察。但研究緬甸社會運動的學者亨凱(Hein Khaing)已指出,被2021年政變摧毀的緬甸市民社會,也許能借這次地震的機會重新動員起來,帶領緬甸走向更好的未來。

讀者評論 3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