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週前的中元盂蘭節,香港小小離島坪洲上,有70多年歷史的中元建醮活動,火了一把。一連四天層出不迭的傳統儀式後,耗費兩周人手製作、約有10米高、頭頂立觀音、塗著棕色臉的鶴佬文化紙紮大士,在臨近午夜的濃厚夜色中被點燃,不過一陣就燒成熊熊大火。燃成紅光的灰飄在空中如著火的蝴蝶,為祭拜和祝福儀式畫下句號。
離島、鄉郊、傳統活動、度假⋯⋯幾個詞連起來,就是香港市區和海外遊客對離島的一貫印象。
彈丸之地香港,其實有263座島嶼,最小的「九龍石」連同未露出水面的部分,總面積不到1平方米,僅可以站一個人;最大的大嶼山總面積約147平方公里,內含許多海灣和村落。然而「島」的文字意義和它的實際存在,不總是對等——儘管人們熟知的香港島其實也是島、並且是第二大島,但香港島被認為是「市區」、「陸地」,它和「離島」在文化想像中的模樣,有天壤之別。
也因此,長期以來存在著一種粗疏的二元劃分:陸地vs島嶼,城市vs鄉村,市區人vs島民,現代vs舊日風情。在最初,這種劃分是有意義的,因為離島與市區確實在生活方式、節奏、人際關係、文化上,有很大不同。這些差異的存在造就島嶼的魅力,也是生活樣態之所以豐富的基礎。然而,這也帶來一種常見的視角陷阱:即,島成為浪漫的投射,比如在旅遊業上,這種浪漫是提供給遊客的陽光大海、假日風情;在城市規劃上,這種浪漫被認為是需要追上城市發展步伐的,或是需要由外界集中的、官方和市場的力量,去保護和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