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

從美化殖民到國王道歉,荷蘭的歷史正義如何不止步於「反思」

在荷蘭,「去殖民化」不只是學術和文化口號,更是去中心化的、緩慢、多邊的社會運動。

2023年7月1日,一名身穿傳統服裝的黑人帶領Ketikoti遊行隊伍,Ketikoti是紀念1863年蘇里南廢除奴隸制的日子。攝:Ana Fernandez/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2023年7月1日,一名身穿傳統服裝的黑人帶領Ketikoti遊行隊伍,Ketikoti是紀念1863年蘇里南廢除奴隸制的日子。攝:Ana Fernandez/LightRocket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王樂之 發自海牙

刊登於 2023-07-10

#殖民主義#荷蘭

7月1日,是前荷蘭殖民地蘇里南(Suriname)和荷屬安的列斯群島(Nederlandse Antillen)的廢除奴隸制150週年紀念日。在今年的這一天,國王威廉-亞歷山大(Willem-Alexander)第一次面向公衆為荷蘭王室在歷史中縱容奴隸貿易和奴隸制而公開道歉。在這之後,阿姆斯特丹的蘇里南裔社群舉行了比往年紀念日更隆重的慶祝。在這名為「砸碎鎖鏈」(Ketikoti)的日子裏,許多蘇里南裔出門時會穿上染得鮮豔的傳統服裝「Koto」和頭巾「Angisa」。不過人們也並沒有忘記它們曾經是種植園裏方便強迫勞動的工作服和象徵奴隸身份的囚服。

直到2024年7月前的一整年,都被荷蘭官方指定為了 「奴隸制反思年」(Herdenkingsjaar Slavernijverleden)。為此,內閣通過了兩百萬歐元的撥款,用於紀念、學術和藝術活動。

不久前,荷蘭首相馬克呂特(Mark Rutte)已就荷蘭另一項歷史債務——1945-1949年印尼獨立戰爭發表了聲明,承認印尼自1945年起就應為主權國家。此前,荷蘭因不承認印尼在1945年時是主權國家,而一直在官方層面上稱印尼獨立戰爭為荷蘭的「警察行動」。再一年前,同樣在蘇里南社群的紀念活動上,阿姆斯特丹市長芬姆克·哈爾色瑪(Femke Halsema)也就阿姆斯特丹市政府在販奴與奴隸制中的角色道過歉。此外,教育與文化部長英格麗·範英爾斯霍芬(Ingrid van Engelshoven)在2020年也表示「荷蘭國家財產中不應保留任何歷史贓物」。

當然,這些相對正面的官方認罪表態在西方國家中已不少見,如比利時國王在2020年也曾就其當年在剛果的殘酷統治和屠殺間接致歉。對於這類道歉,因為其形式主義問題和對受害群體無實惠,從來也都有各類批判的聲音。

但荷蘭「去殖民化」的特別之處在於,這是一個直到最近依然將殖民擴張歷史內化為民族精神的國家。在疫情前來過荷蘭旅遊或生活的外國人不會對「黃金時代」(Dutch Golden Age)或「黃金世紀」(De Gouden Eeuw)這些詞感到陌生。17世紀是倫勃朗、斯賓諾莎、德魯伊特、格勞修斯的時代,是荷蘭的「憶昔開元全盛日」。立國於16世紀宗教改革中、在獨立戰爭還沒打完時便帶着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殺入世界舞台的荷蘭,以自己最初的輝煌為 「黃金時代」,並把荷蘭逐漸跌下神壇的18世紀視作「白銀時代」 。此類 「失樂園」的故事再配合上一些歐洲內部霸權受害者的敘述,諸如被拿破崙和納粹德國入侵,就變成了荷蘭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的最佳幫手。兩百年來荷蘭上到國家博物館的華麗展廳下到農村小學生的課本,無一不奉行着這一套敘事,被總結為「荷蘭史課綱」(Canon van Nederland)。

然而從2019年9月開始,一座接一座博物館開始撤掉 「黃金時代」 展牌。2020年教育部的課改裏也幾乎刪除了課綱裏關於「黃金時代」的所有褒揚驕傲文字,代之以關於殖民掠奪奴隸貿易的教育內容,僅有 「惠更斯——科學的黃金時代」 這一個主題還保留了 「黃金」 二字。在毛裏茨宮博物館,最有名的 「戴珍珠項鍊的女孩」 旁邊展廳現在展出的是創建者毛裏茨親王對巴西的殖民歷史。老一輩荷蘭人、甚至學者們都紛紛搖頭,抱怨審美價值的墮落和幾百年傳承的終止。筆者一位教授曾列出荷蘭 「還沒但就快要被去殖民化」 的若干博物館,勸說 「趕緊去看」 。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