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早報:美國高院推翻大學招生平權行動,裁定錄取考慮種族因素違憲

2023年6月29日,美國高院裁定大學錄取考慮種族因素違憲,反對者和支持者示威對峙。

2023年6月29日,美國高院裁定大學錄取考慮種族因素違憲,反對者和支持者示威對峙。攝:Evelyn Hockstein/Reuters

刊登於 2023-06-30

#新聞簡報#國際#每週推薦

美國高院推翻大學招生平權行動,裁定錄取考慮種族因素違憲

美國最高法院週四作出裁決,推翻了大學招生的平權行動,判定錄取考慮種族因素違反憲法。在涉及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兩個案件中,大法官們分別以6:2和6:3判定兩所學校敗訴。

案件原告是由法律活動家愛德華·布盧姆(Edward Blum)創立的一個名為「學生爭取公平錄取」的組織。該組織去年10月在法庭上辯稱,哈佛大學考慮種族因素的招生政策違反了1964年《民權法案》,該法案禁止基於種族、膚色或血統的歧視。

不過這兩所大學此前表示,他們只是將種族作為一系列個性化評估諸多因素中的一個因素。此舉是為了補償美國社會長期以來的種族歧視,並且提高大學校園的多元化。而且如果不考慮種族因素,來自代表性不足群體的學生入學率將會大幅下降。

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羅伯茨(John Roberts)在多數派意見書中,肯定了哈佛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的政策「用心良苦」。但他認為,大學錄取不應考慮學生的種族身份,而應該考慮學生的個人經歷。他還指出,不應禁止大學考慮申請人「關於種族如何影響其生活的討論」。

有評論認為,按照羅伯茨的說法,以非裔為代表的少數族裔有長期被歧視的獨特生活經歷,大學如果側重考慮這部分經歷,那麼或也可以間接達到種族平衡的目的。

美國總統拜登對最高法院的判決「強烈」不同意。他指「歧視在美國仍然存在」,不能讓這份判決成為最終定論。拜登還形容目前的最高法院「不是一個正常的法院」,意指九名大法官的意識形態構成為六個保守派和三個自由派。

前共和黨總統且將繼續參選的特朗普對判決非常支持,稱這是美國「偉大的一天」。在他總統任期內任命的三名保守派大法官,全部投票反對大學政策。

法國警察射殺17歲開車少年引發抗議持續

法國警察週二開槍射殺17歲開車少年,由此引發的持續抗議進入第三天。抗議者設置路障,焚燒汽車和建築,洗劫銀行,塗鴉要為遇害者Nahel M.「復仇」。

週三晚上各地又有180名抗議者被捕。政府已在全國部署四萬警察,是週三動員人數的將近四倍。但幾乎沒有跡象表明,政府呼籲緩和暴力能夠平息民眾的憤怒。

總統馬克龍週三譴責了警察開槍「不可原諒」。他在政府緊急會議中也譴責了暴力騷亂。

當地週二上午,在巴黎西郊的Nanterre小鎮,17歲的阿爾及利亞和摩洛哥裔少年Nahel在交通高峰期,將奔馳AMG汽車開上公交車道。

Nahel最初沒有遵守警察命令停車,但在擁堵的交通中被兩名警察截停。其中一名警察在Nahel的車窗口用槍對準他。Nahel啟動汽車想要逃離時,警察從車窗近距離對他開了一槍,Nahel因左臂和胸部中槍身亡。

當地檢察官表示,涉案警察已因故意殺人接受正式調查(根據法國法律相當於被起訴),將被預防性拘留在監獄中。檢察官認為,此案不滿足使用武器的法律條件。

內塔尼亞胡稱放棄議會推翻法院的司法改革

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接受《華爾街日報》視頻採訪時表示,他已放棄政府司法改革計劃中的一項爭議性條款,該條款允許議會推翻法院對立法的裁決。

根據目前情況,法院有權宣布議會制定的法律無效,而且是最終裁決。而根據政府今年1月出台的計劃,議會將可以通過投票來推翻對立法的司法審查,或者在事後自行宣布立法無效。

這項司法改革計劃引發了以色列國民大規模的持續抗議。反對者認為,這會擴大執政聯盟的權力,削弱國家民主。支持者則認為高等法院的組成不能反應以色列社會,因此有必要改革。

內塔尼亞胡在接受《華爾街日報》採訪時說,他已經放棄了允許議會以簡單多數推翻法院的想法,並且他也不尋求議會以絕對多數推翻法院。

內塔尼亞胡在採訪中還稱,他將修改關於任命法官的提案,但沒有具體說明如何修改。據他稱,修改後的方案將與目前的情況不同,但也與原來的計劃不同。

不過內塔尼亞胡的這番言論未能安撫示威活動的領導人,並且激怒了執政聯盟的盟友。以色列國家安全部長、極右翼的「猶太力量黨」領導人班吉維爾(Itamar Ben-Gvir)指責內塔尼亞胡向民間動亂「投降」,還稱這是「暴力的勝利,以色列的損失」。

瑞典焚燒《古蘭經》引發抗議,巴格達民眾衝進瑞典使館

週三是伊斯蘭教慶祝古爾邦節的第一天,瑞典抗議組織在斯德哥爾摩中央清真寺外焚燒了一本《古蘭經》,引發穆斯林國家民眾的憤怒和抗議

週四,一群抗議者聚集在巴格達的瑞典大使館外,其中幾十人一度衝進使館。在場的一名法新社攝影記者稱,人群在使館內逗留了大約15分鐘,隨後被當地安全部隊驅離。

據稱焚燒《古蘭經》的是一名居住瑞典的伊拉克人薩勒萬·莫米卡(Salwan Momika)。根據言論自由法律,瑞典組織的抗議行動獲得了批准。但警方後來又表示,這起事件因涉嫌煽動仇恨正在被調查。

這起事件也惹怒了土耳其這個穆斯林人口佔多數的國家。而且土耳其是北約成員國,對瑞典申請加入北約具有否決權。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稱,「我們最終將教導傲慢的西方人,侮辱穆斯林不是思想自由」。

中國7月1日實施《對外關係法》,反制外國制裁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週三表決通過了《對外關係法》,由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公布,自7月1日起實施。

該法規定,如果外國有危害中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違反國際法等行為,中國有權進行反制和限制措施。

《人民日報》昨日刊登了中國最高外交官員王毅的文章。文章指《對外關係法》是第一部集中闡述中國對外工作大政方針、原則立場和制度體系,對中國發展對外關係作出總體規定的基礎性涉外法律。

王毅還表示,制定這部法律是加強黨中央對對外工作集中統一領導的重要舉措;是中國長期堅持的外交大政方針和理念實踐的系統集成;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迫切需要。

Google將對加拿大屏蔽該國新聞

Google公司週四宣布,將在加拿大國內屏蔽加拿大的新聞,以反對加拿大議會上週通過的《線上新聞法》,該法要求Google、Facebook等平台向加拿大新聞媒體支付費用。

加拿大媒體行業呼籲加強對互聯網巨頭的監管,使得新聞機構能夠在Google和Facebook的網絡廣告市場中獲得更大份額,從而彌補近幾年遭受的財務損失。

這部法律將於六個月後生效。Google表示,屆時將在加拿大的搜索、新聞和發現產品中,刪除加拿大新聞的鏈接。

在Google之前,Facebook所在的Meta公司也已宣布將對加拿大用戶限制新聞內容。

兩年前,澳洲也通過了類似法律。在Meta對澳洲用戶短暫屏蔽新聞後,澳洲議員對法律作出修改,隨後Google和Meta與澳洲媒體談判,達成了30多份協議。

對於加拿大的法律,Google認為在目前情況下「行不通」,並提出了修改方案。Google和Meta也曾與加拿大政府會談討論。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