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國際 評論 俄烏戰爭

習近平出訪莫斯科,北京對俄烏戰爭局勢會有多大影響力?

「聽中國人的話」,本質上並不存在於俄羅斯政治精英的詞彙列表裏。


 2023年3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羅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舉行招待會。 攝:Sputnik/Pavel Byrkin/Kremlin via Reuters/達志影像
2023年3月21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羅斯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舉行招待會。 攝:Sputnik/Pavel Byrkin/Kremlin via Reuters/達志影像

楊山,評論人,國際政治觀察者

就在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於3月20日至3月22日訪問俄羅斯的之前幾天,《華爾街日報》傳出爆料,稱他將在會見普京之後和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通話。這一消息結合之前中國外交部發布的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立場說明書,讓人好奇北京是否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整整一年之後終於改變了觀望策略,準備採取一種更進取的姿態,試圖調停烏克蘭危機。

這種猜測並非完全沒有道理。就在之前的3月10日,中東長期互相敵視和對抗的兩個地區強權——沙特阿拉伯(沙烏地)和伊朗,在北京簽署了一份三方聲明,宣布恢復邦交。根據這份協議,兩國將在2016年斷交之後第一次重新恢復大使級外交關係。其後兩國開始溝通領導人互訪和商貿往來。甚至,延燒近十年的、背後是沙特和伊朗直接下場對抗的也門(葉門)內戰,也有望迎來終結。當協議簽署時,中國官方媒體紛紛慶賀,甚至有人認為這象徵着美國在全球範圍內影響力的衰退和中國影響力的繼續崛起。

在這條「厲害了中國外交」的延長線上,有人開始暢想北京調停其他國與國關係——比如南北韓、印度和巴基斯坦,乃至俄羅斯和烏克蘭。所以當中國發布的俄烏危機政治解決立場文件出台時,牆內外的評論氛圍可謂是相當不同——牆外大多數評論都認為這十二條立場脫離實際,只談和平而不談道義,俄羅斯和烏克蘭雙方都不會接受,基本上屬於自說自話。如流亡海外的俄羅斯反對派媒體《美杜莎》邀請的評論員就認為這份文件僅僅是顯示一下「中國沒有坐視不管」。但在牆內,還是有不少人附和官方宣傳,給這份文件很高評價,也期待着「中國路線」能夠帶來某種效果。

在習近平訪問莫斯科之後,這些熱情也許就要熄滅不少了。

中國:俄烏戰爭的受益方?

無論是認為中俄即將結盟,還是認為中國將施壓俄羅斯結束戰爭的人,都會意識到北京依舊是在重複自己的「中立」。

習近平和普京在莫斯科的會談的主要成果,是一份雙方共同發布的聯合聲明。除了意料之中商貿、旅遊、意識形態和國安往來之外,關於烏克蘭的部分,部分程度上滿足了俄羅斯的需要——聲明強調反對任何不經過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就對某國施加的制裁、抨擊西方霸權。不過與此同時,北京方面也往裏塞入了自己想要的「調停」觀感——俄羅斯承諾將保持和烏克蘭溝通的大門敞開,致力於通過和談解決危機。

只不過,看完文本,人們會失望地發現,這份聲明中,中方立場相比過去一年幾乎沒有方寸的變化。無論是認為中俄即將結盟,還是認為中國將施壓俄羅斯結束戰爭的人,都會意識到北京依舊是在重複自己的「中立」。

2023年3月21日,俄羅斯莫斯科克裏姆林宮,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招待會後離開。

2023年3月21日,俄羅斯莫斯科克裏姆林宮,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招待會後離開。攝:Sputnik/Pavel Byrkin/Kremlin via Reuters/達志影像

2023年和2022年唯一的不同,也許就是前中國外交部長王毅以如今政治局委員和中央外事辦主任的身份在習近平訪俄之前再次會見了烏克蘭外長庫列巴。這是至今為止最高級別的中烏官員會談。這樣級別的會談當然存在着為兩國領導人會面鋪路的可能性。但這同樣也可以理解為某種試探——看看彼此雙方領導人想通過會談提到、認可什麼,如果談不攏,那就再放着。畢竟,北京對烏克蘭的需求一向不高,甚至可以說,北京高層要是能認識到烏克蘭並非西方傀儡,都已經算是非常重大的認知調整了。因此,如果習近平-澤連斯基會談最終沒有出現,人們也不必過多驚訝。

中國是俄烏戰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隨着俄羅斯日漸陷入戰爭泥潭,中國對俄羅斯的影響力和權力就越來越大,中俄的合作關係就變得越來越不對等。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研究員馬鐵木(Temur Umarov)把這種立場稱為「戰略模糊」——同時說着兩套話,一邊是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聽起來像是在支持烏克蘭的立場,另一邊說着反對西方霸權,聽起來是站在了俄羅斯一邊。他認為這種模糊對北京的全球目標是有利的——在烏克蘭拖住美歐符合北京的利益——因為這樣就使得西方很難再有更多資源投入到圍堵中國的亞洲方向上來。他的分析代表了很多海外中國研究專家的觀點:中國是俄烏戰爭的最大受益者之一,隨着俄羅斯日漸陷入戰爭泥潭,中國對俄羅斯的影響力和權力就越來越大,中俄的合作關係就變得越來越不對等。

的確,對北京來說,採取模糊的「中立」,實際上不做什麼事情,就足以得到足夠多的好處。一方面,俄羅斯的經濟日益向北京靠攏。根據最新的統計(引用一下《美杜莎》的數據),俄羅斯目前已經有40%的進口來自中國33%的外匯交易用人民幣結算。另一面,烏克蘭戰場需要的武器裝備支持,使得美國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軍事部署受到了牽制,美國投入越多,就越缺少足夠力量應對北京。所以,一場漫長的,消耗巨大的烏克蘭戰爭,實際上更符合北京的利益。北京只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戰爭拉長,普京政權不會因此受到影響而垮台就行了。

北京的國際影響力有限

「聽中國人的話」,本質上並不存在於俄羅斯政治精英的詞彙列表裏。

不過,北京是否「對俄羅斯有了越來越多的影響力」,就見仁見智了。一方面,人們可以說更強的經濟紐帶自然會讓俄羅斯更依賴中國。但另一方面,熟悉俄羅斯的人都能意識到其當前政權的白人至上主義本質——甚至普京對西方的厭惡也來源於「西方變得越來越不像西方了」。

這意味着「聽中國人的話」,本質上並不存在於俄羅斯政治精英的詞彙列表裏。如果我們對比普京刊登在《人民日報》和習近平刊登在《俄羅斯報》的署名文章的話,就會發現習的用詞仍然是四平八穩的那套,而普京的文風則激烈得多,大意是俄羅斯要和「集體西方」(kollektivnyy zapad)——既整個歐美集團戰鬥,試圖向中方傳遞的信息大概可以意譯為:「你們要不要一起?」很明顯,在意識形態和對抗性上,是莫斯科拖着北京,而看不到北京能如何牽制莫斯科。

值得思考的是,如未來俄軍在前線真的受到了更大的挫折,這時候普京選擇動用戰術核武器或抱着「攬炒」的心態發動更全方位的戰爭,真到了那時,北京假如要勸俄羅斯不要這麼做,能有什麼效果?目前看來,北京倘若要在外交上對俄羅斯施壓有很多籌碼,但使用它們的前提都是俄羅斯的統治精英能夠理性決策——發動對烏克蘭的入侵已經使得這一前提成為了空話。況且,北京也沒有從華府得到任何「如果你施壓俄羅斯,我就減少給你的壓力」的承諾。

和對俄羅斯類似,中國的外交力量在其他國際舞台上扮演的角色和扮演角色的意願,和北京對他國的實際經濟影響力也並不同步。

 2019年6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平壤出席午餐會。

2019年6月21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平壤出席午餐會。攝:KCNA via Reuters/達志影像

儘管習時代一直堅稱要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希望在各種國際問題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但是一些圍繞中國周邊,對北京影響更大的議題上,中國的斡旋外交併不出色。

比如,儘管習時代一直堅稱要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也希望在各種國際問題中扮演更積極的角色,但是一些圍繞中國周邊,對北京影響更大的議題上,中國的斡旋外交併不出色。

舉例來說,在2021年緬甸政變之後,北京實際上完全有機會考慮更積極進取的調停手段,也有大量的中國資本在緬甸面臨動盪,緬甸的軍人政權上台其實相當不符合北京的利益訴求。但是,中方最終選擇的路徑是幾乎袖手旁觀,既不全心支持軍政府,也不試圖調和矛盾,而是坐看緬甸在政變後日漸成為一個軍人獨裁國家,變成各種東南亞跨國犯罪的搖籃溫床。

又比如,韓半島局勢在近幾年內也幾乎陷入停滯,北京似乎認定右翼的韓國政府和熱衷於新冷戰的拜登政府不會給任何「面子」,也意識到了金正恩的目的顯然是直接和美國對話,隨即在半島無核化和斡旋上陷入沉寂。如果中國對於近在咫尺的南北韓問題的解決都沒有那麼有興趣、動力與能力的話,為什麼會能夠向俄羅斯施壓解決入侵烏克蘭的危機呢?

可以說,沙特伊朗復交這樣層級的協調,通過北京的外交系統能夠部分程度上實現。但是,緬甸、東北亞、俄烏這樣的外交事務,相比之下屬於「大事」。按照習時代大事上親力親為的風格,這些事務反而需要習本人親自安排和操作。而看過去十年的歷史,比如2019年應對香港反修例抗議,與2020年-2022年間處理COVID-19大流行的「封」與「放」,他在決策上的風格是極為謹慎,甚至可以說是頗為拖延。領導人個人的強勢地位和風格,大概率決定了中國並不會真心介入俄烏斡旋。完全可以相信習會盡量推後做出決策的時間點,儘量維持一種「再看看吧」和「以不變應萬變」的姿態應對現實——就算邊際收益越來越小也會是如此。從這一點上來說,北京在烏克蘭議題上採取的身段,倒未必就是完全從國家利益出發設定的,時代和個人風格的影響會更大。

陷入僵局的戰爭

況且,如今有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烏克蘭戰爭也陷入了僵局。

從去年十一月到如今五個月間,烏克蘭戰場上的局勢發生了不少變化。五個月前,烏軍剛剛完成了在哈爾科夫(Kharkiv)地區的反攻,收復了哈爾科夫東北直到庫皮揚斯克(Kupyansk)一帶的領土。其後,烏軍又在南部向前推進,收復了開戰以來俄軍攻克的唯一地區首府城市赫爾松(Kherson)。在當時,烏克蘭網民之中一片歡騰,在嘲諷俄軍不堪一擊的同時流傳着許多慶祝段子,包括說等到來年春天的時候就可以慶祝戰爭勝利了。但在那之後,烏軍反攻的勢頭明顯放緩,甚至隨後,俄軍在東部城市巴赫姆特(Bakhmut)依靠着「瓦格納」僱傭軍的衝鋒獲得了一定的戰果。人們一度討論烏軍是否會放棄這一區域。而烏軍苦戰許久傷亡慘重直到近期才傳出戰線穩固的消息。

媒體和評論人期待已久的烏克蘭冬季大反攻,最終也沒有在剛剛過去的冬天出現。此前人們一度認為,烏軍將在土地凍硬之後,從第聶伯河中游的扎波羅熱(Zaporizhzhia)一帶南下切斷克里米亞半島俄軍和陸地的聯繫。但是,如今三月底,歐洲已經春暖花開,烏克蘭東部的土地也開始翻漿,反攻卻沒有出現。反而,媒體上傳出一些烏軍方面的壞消息。比如,根據《華盛頓郵報》的多篇報道,漫長的消耗戰和缺乏足夠的重武器導致烏克蘭步兵中老兵傷亡較多,如今已經影響了烏軍前線的作戰效力。

2023年3月25日,烏克蘭基輔舉行的葬禮上,烏克蘭軍人將國旗折疊在逝世軍人的棺材上。

2023年3月25日,烏克蘭基輔舉行的葬禮上,烏克蘭軍人將國旗折疊在逝世軍人的棺材上。攝:Evgeniy Maloletka/AP/達志影像

俄羅斯儘管已經傳出向西部調動「古董」坦克,卻也並沒有停戰或者感到疲勞的意思。現在看來,普京並沒有從戰爭初期的失利中吸取教訓,甚至,當前的局勢加強了他對自己判斷的堅定信仰。舉例而言,近日普京發表的公開演說中提到歐洲對烏克蘭的支持已經難以為繼,尤其是提到歐洲和美國的工業能力不足以為烏克蘭提供足夠每天使用的炮彈。這意味着他仍然對兩條判斷極為自信。其一,他認為在長期作戰中俄羅斯仍然大有希望;其次,他對西方「墮落」的總體判斷仍然存在,包括看不起西方的工業能力和援助烏克蘭的決心。

北京怎麼理解烏克蘭問題?也許高層仍然將其當作美國的「傀儡」或者「代理人戰爭」問題,而忽視了烏克蘭人自身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和反抗的意願。

在未來一年,僵持局勢既可能因為烏軍戰力的加強而打破(但前提是歐美要輸送包括戰機在內的更多重型武器),又或許,戰事的拐點會從戰場乃至兩國之外出現。比如目前對俄羅斯極為重要的伊朗如果經濟持續困在谷底,民衆對政府的持續不息的抗議運動持續,而當局又繼續犯下決策錯誤的話,整個神權政府都可能遭遇崩潰。在今年年初,伊朗政府甚至無力維持監獄系統的開支,釋放了大量政治犯。這樣的信號說明在伊朗存在着爆發社會變革的巨大可能性。

一旦這樣的能量釋放出來,足以形成多米諾骨牌式的效果。儘管這不意味着未來就會樂觀——伊朗可以變成下一個突尼斯敘利亞,或埃及或土耳其。這取決於俄羅斯、中國這樣的角色會在什麼程度上介入,也取決於伊朗的內部變化會如何發生。而伊朗也並非這一鏈條上的唯一薄弱環節。

北京怎麼理解烏克蘭問題?也許高層仍然將其當作美國的「傀儡」或者「代理人戰爭」問題,而忽視了烏克蘭人自身強烈的民族主義意識和反抗的意願。但僵持的戰場又確實創造了一種短期的「疲勞」感,這種情緒一定程度上為斡旋和「展示我們在調停」提供了空間,但是它不太會持續太久。目前的主旋律仍然是「戰」,而不是「和」。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國際關係 俄烏戰爭 地緣政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