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際深度

埃爾多安任內「基建膨脹」的土耳其,為何地震後「鬆餅坍塌」?

「地震是命運,但應對地震不是命運。」

2023年2月17日,土耳其卡赫拉曼馬拉什發生7.8級地震後,當地居民遠眺在地震中倒塌的房子。

2023年2月17日,土耳其卡赫拉曼馬拉什發生7.8級地震後,當地居民遠眺在地震中倒塌的房子。攝:Maxim Shemetov/Reuters/達志影像

端傳媒記者 符雨欣

刊登於 2023-02-20

#土敘地震#土耳其7.8級地震

在描述土敘大地震中土耳其震區的房屋倒坍場景時,媒體學會了一個新詞:鬆餅式坍塌,意思是整棟建築從高樓層往下壓垮低樓層,承重柱疑似在地震開始不久後就失去支撐作用。流傳於網上的地震影片顯示,剛建好不過兩年的建築物直直下塌,而在地震強度不算高的地區,建築也損毀嚴重;網上不少震區前後對比圖顯示,建築物整座消失,夷為平地,而生活在裏面的人,可能因沒有及時逃出而被壓在碎石鋼筋底下。

這是一種令人驚恐的體感。「我主要家庭成員生活的城市開賽利(Kayseri),並沒有像其他城市那樣受到太大影響⋯⋯但我的母親處於震驚中,她拒絕進入我們位處一棟8樓建築的3樓的家。」土耳其學者邱柏宏向端傳媒表示,「想像一下,你的朋友收到一條父親從倒塌的建築下發來的信息,寫著『我和你母親在廢墟下,我聽不見她的聲音,我不知道我還能活多久,但我愛你。』我無法用言語安慰這位朋友。」

或許很多人不再相信他們所居住的那棟建築,而不少輿論矛頭指向土耳其政府和建築商。邱柏宏曾經在台灣生活十數年,記得在台灣經歷6-7級地震時仍擁有一種安全感,「很遺憾,在土耳其,人們無論貧富貴賤都沒有這樣的感覺。」

儘管從嚴謹的土木工程角度來看,在倉促得出結論前,仍需要大量數據和調查,但土木工程師也認為,坍塌現象反映了存在某種不達標、不安全的地基狀況,比如如果建築物的地基已經傾斜或下沉、或油砂已經受熱影響地表,會加強地震帶來的搖擺強度,甚至會造成建築物的「液化」;如果鋼筋混凝土建築沒有被好好設計和建造,在地震中就會變得非常危險。

人們的憤怒不是沒有原因——與「鬆餅坍塌」形成強烈對比的是,這些年土耳其一直處於一種「基建膨脹」的狀態。在這個時候進入土耳其的人會發現,機場、高速路等的狀態仍然良好,而學者也向端傳媒表示,基建是埃爾多安政府發展計劃中的一個重要部分。這種觀點認為,土耳其「特色」的資本主義本質上是食利的而不是生產的,建築、商業在這些年的蓬勃發展實質上是資本市場不斷擴張的表象,換言之,這可能導致了泡沫的存在。

此外,埃爾多安政府正是在1999年伊茲米特(Izmit)地震後上台,當時,批評前政府應對地震無力是埃爾多安及其政黨AKP獲得支持的其中一個原因。震後埃爾多安政府向國民徵收「地震稅」、許諾錢會用在抗震和防備上。同時,政府也完善了建築物建造標準的有關文字規定,對外宣稱已經做了改善。

然而,這些新法律實際上的執行力度令人生疑,埃爾多安政府甚至在2018年大選前動用「土地特赦」的手段,對沒有安全證書的建築依法免除罰金;在地震稅的用途解釋上,政府也只是含糊其詞地說明「用於基建」。隨著土耳其在2016年政變失敗後從議會制變為總統制,決策執於一人之手,批評者更強烈地指控官商勾結現象,如今的地震應對失敗就被認為是經濟利益換選票的惡果。

就在去年底,土耳其還進行了一場全國範圍的地震演習,並聲勢浩大地宣布地震預警SMS系統的建立。然而在不少人看來這一切是無效的,救援的遲緩也引起極大的悲傷和憤怒。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