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下亞厘畢道和雪廠街交界,幾個西裝筆挺的人在一棟氣派的紅磚建築外等計程車。有人在簷篷下躲雨、抽煙,突然一個提着公事包的人向電話小聲咒罵,大概是沒人接單。這些中環精英未必知悉,這棟位於他們身後的古舊建築,一再成為新聞自由的風眼。
在國安法生效、香港傳媒業經歷重大整頓後的2023年,座落於港府物業的香港外國記者會(FCC)迎來一張新租約,當中包括容許港府馬上趕走租客的國安條款;續約期由7年變3年。FCC總算保住了會址,然而有得也有失:FCC舉辦了25年人權新聞獎,卻於2022年那一屆,因涉煽動案的立場新聞獲得9個獎項,董事會擔心頒獎會招至法律後果,人權新聞獎在最後一刻遭煞停。
這座建築上的「FCC」三字,代表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41年前,俱樂部進駐這個地址,但出入會所的人裏,記者始終是少數;更多的是來自商界和法律界,身穿商務裝束的附屬會員。
這個既非工會,亦不單是私人俱樂部的組織,正如外國記者一樣,在香港有其特殊地位︰在九七主權移交前後,標示着中國大陸和香港的差異;同時是殖民和冷戰時代目光的載體。
人權新聞獎於2023年復辦,並於5月3日世界新聞自由日公布得獎名單,但主辦單位不再是FCC;FCC現任主席瑞凱德(Keith Richburg)亦將於6月退任。端傳媒訪問多名FCC會員,重組2022年人權新聞獎的風波,並一窺他們對FCC未來的想像。

不可逆轉的傷害
人權新聞獎於1995年成立,由國際特赦組織香港分會、香港記者協會(記協)及FCC共同籌辦。獎項最初的標誌,是一幅被鎖鏈包圍的香港地圖,而鎖鏈又被「人權新聞獎」字句折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