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熱下的工人 天橋底找片刻蔭涼

在這些角落,陽光暫時無法捕獲累極的他們。
香港

每逢中午12時,香港赤鱲角海岸便會湧現一點點螢光色的人影。港珠澳大橋從這裏起始,離開大嶼山橫跨海峽,穿過海洋,抵達珠海和澳門。車輛在上頭全速前進,橋下,身穿反光衣的建築工人各自佔據一塊舒適的陰影。他們在大嶼山山巒對面吃飯、抽煙、談天和看電話,甚至累得忘記脫下安全帽,席地而睡。

烈日把島嶼蒸得滾燙,靠天橋烙下一條長長暗影,給工人片刻蔭涼。

35.3°C、35.9°C——今年香港入秋後,仍兩次打破自1884年9月最高氣溫紀錄。7月更是打破多項氣溫紀錄,包括單月最多熱夜25天、單月最多酷熱日數21天等等。自2004年有記錄以來,北區上水氣象站最高氣溫一度錄得39°C。

受大陸氣流影響,城裡只有微弱涼風,空氣污染物難以擴散。自9月上旬起,空氣污染水平比正常較高。15日下午,全港8個環境保護署一般監測站,錄得空氣質素健康指數的風險級別屬於「高」或「甚高」;其中,元朗、屯門、東涌及北區的空氣質素較差。

不少團體一直嘗試為喘不過氣的戶外工人爭取更好的勞工保障。9月,環保團體「綠色和平」和勞工團體「香港天主教勞工事務委員會」以問卷訪問150位街道清潔工,逾半人過去兩個月曾經在工作時出現熱疾病症狀──暈眩、呼吸困難、頭痛、體力不支。今年6至7月,工業傷亡及權益會(工權會)收到至少5宗懷疑工作時中暑猝死個案。

回應各方關注,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明,難以將中暑納入為職業病。政府擬修訂《預防工作時中暑的風險評估》指引,加入天文台暑熱指數,希望10月諮詢業界,2023年4月推出新指引。

但是,一些工會、環保團體均認為指引無法律效力,無法約束僱主遵守。工權會總幹事蕭倩文認為,措施或能改善工作環境,但如事故發生未必能保障勞工。香港法例並未規定勞工中暑死亡可獲工傷賠償,故此若疑中暑猝死,「賠償問題仍是無法解決,(指引是)有好過無。」面對氣候變化下愈來愈熱的天氣,勞工團體要求把熱疾病納入職業病保障,或訂立戶外工人在高溫下停止工作的指標等等。

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名譽副研究員劉家麟以環境科學和城市設計的研究,切入亞熱帶、高密度城市的炎熱問題。他認為,香港的酷熱日和熱夜問題迫在眉睫,但目前不論是在政策層面,或民間對炎熱威脅的意識,都無法即時應對氣候變化,「是不是一定要死人冧樓才可以加快?」

當勞工權益陷入無止盡的拉鋸,戶外工人繼續走避於橋下、後巷、公廁乘涼。在這些角落,陽光暫時無法捕獲累極的他們。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熱疾病要加入職業病呢樣野都真係爭取左好耐,但都無結果,呢幾年越黎越熱,所有喺戶外工作嘅人都好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