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帝國的同謀?——烏克蘭戰爭陰影下被審視的俄羅斯文化

徹底反思帝國和「殖民」遺產,是俄羅斯從知識階層到普通民衆在未來必須直面的挑戰。

帝國的同謀?——烏克蘭戰爭陰影下被審視的俄羅斯文化
2021年5月7日,俄羅斯愛國者公園是一個圍繞軍事裝備主題設計的主題公園,包括軍事裝備的互動展覽,孩子們在俄羅斯 T34 坦克上玩耍。

龔珏,俄羅斯科學院博士生,俄羅斯文學研究者、譯者

一、「帝國性」

俄烏戰爭已進行到第六個月,兩國在文化戰線上的交鋒雖不似真實戰場上那般血腥與殘酷,但依然激烈異常,從開戰伊始就未曾停止。

「去俄化」幾乎成爲烏克蘭政府的官方文化政策。除了呼籲世界各地的文化機構、活動完全抵制俄羅斯代表參加外,烏國內也迅速出台了全方位的去俄化政策法規。4月,烏克蘭最高拉達(烏克蘭議會)審議了「地名去殖民化法」,即規定涉及頌揚俄羅斯城市、歷史、人物的烏克蘭地名都需改名;6月,最高拉達又通過法案,禁止進口、銷售俄聯邦國籍作者的俄語書籍,禁止在公衆場合演奏俄聯邦國籍音樂人的作品(公開譴責俄羅斯入侵的作者除外)。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