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台灣深度

劉文:台美教會槍擊案——中美衝突下失語的台灣傷痕,與受限的仇恨框架

在美台灣人在面對何種壓迫,又可以是何種橋樑?

2022年5月17日,美國加州城市阿利索維耶霍,有民眾到日前發生槍擊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堂外擺放鮮花和字卡,悼念槍擊案中的唯一罹難者鄭達志。

2022年5月17日,美國加州城市阿利索維耶霍,有民眾到日前發生槍擊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堂外擺放鮮花和字卡,悼念槍擊案中的唯一罹難者鄭達志。攝:Mike Blake/Reuters/達志影像

刊登於 2022-05-23

#台美教會槍擊案#劉文#評論

5月15日,位在美國南加州橘郡拉古納伍茲的「日內瓦基督長老教會」,發生一起槍殺案,造成一死五傷,此事件為近年首次台/華裔社群間的槍殺案,在亞裔眾多的爾灣郊區社群較為罕見。事發後,槍手被證實為周文偉(David Wenwei Chou),一名1953年出生於台灣的外省二代,而後移民至美國成為公民。受害者皆為台裔的長輩,而在現場的台裔鄭達志醫師,為阻止槍手而受傷,後不幸不治死亡。美國警方指控周文偉謀殺與謀殺未遂,並基於周文偉車中「仇恨台灣人民」的便條,以及如用鐵鍊將教會出口封死的事前部署,而強調此案為「出於政治動機的仇恨事件」。

此事件驚動美國與台灣社群,而該用何種框架來思考這次事件也引發更多激烈的討論,「中國人vs.台灣人」、「外省籍vs.本省籍」,以及「統一vs.獨立」這樣的對立範疇很快成為輿論的重心,也挑戰了英語語境中「華裔」(Chinese)這個概念的籠統與限制,反映出美國大眾對於亞裔社群內部紛爭的不理解。反觀台灣社群內部的輿論,此事件撩起內部尚未完全平息的省籍矛盾,以及在中國對台武力威脅加劇之下,統獨議題成為社會最顯著框定的現況。

而台灣社群內部也出現應該將統派列為「恐怖主義組織」的聲音,這種主張認為要在「台灣共同體」以及「恐怖主義」、「恐怖組織」之間畫線,意欲在「台灣國族認同者」與「中國國族主義者」作出區分,主張「反統」就是「反恐」。

然而,不論是台灣國內或是台裔美國人社群中,政治光譜與國族認同都有相當大的異質性。台灣民主的價值即在我們如何跨越威權時代,從多樣的族裔與政治經驗中尋找共同體。台裔美國人的社群亦是如此,經歷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政治動員,即使在黨國時代被列為黑名單而流亡海外,仍不斷地尋找認同並建立跨海的連結。

反觀2000年後,美國的反恐政策執行下,只換來草根運動空間更大的限縮。在當今二元撕裂的論述下,不同國家與族群脈絡的複雜性,政治表述的空間,在「國家安全」的名義下被急速地抹平。筆者認為,南加州的槍殺案,除了從台灣的歷史傷痕去理解,也必須從跨國媒體以及不同語境中的跨文化差異,去看見此事件錯綜複雜的脈絡。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