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大陸疫情「抽乾」診療資源,誰在為動態清零付出代價?

壓力層層傳導,從醫院到科室再到醫護個人。王淑怡說:「就像一台巨大的機器,每一顆螺絲釘不能說你受不了了。」

大陸疫情「抽乾」診療資源,誰在為動態清零付出代價?
2022年4月14日,中國上海,康復的2019冠狀病毒患者離開臨時醫院。

【编者按】自3月開始的中國大陸Omicron疫情仍在持續。截至4月16日,大陸Covid-19確診人數高達27000多例。上海市和吉林省是本輪疫情的「震中」。在宣布「封省」一個月後,吉林省新發感染者方從每日4000多例降至不足1000例。4月8日,吉林市宣布社會面清零,一週後的4月14日,長春市宣布實現社會面清零。

而與吉林省疫情同步爆發的上海,感染數仍處於井噴狀態。進入4月後曾一度攀升至日新增感染26000多例。本地醫療資源嚴重擠兑,百餘方艙因「應收盡收」的指令皆已「爆艙」。在「動態清零」的總方針下,上海Omicron疫情頻繁暴出的次生災害,已招致民間對防控政策的巨大質疑,從醫護、基層防疫人員到普通市民。

30萬例2月26日至4月17日,上海累計本土確診24529例。其中,重症患者16例,死亡3例;確診和無症狀感染者累計共超30萬例。

上海Omicron疫情仍牢固佔據整個中國的關注焦點。但非上海本地的醫生王淑怡想站出來說些話。她在上海周邊省份一家三級醫院負責抗疫協調工作。

為了支援上海抗疫,王淑怡所在城市幾乎所有醫院都抽調了人手。因為毗鄰上海,又屬於醫療資源大省,她所在省份共派出上萬名醫護援助上海。然而,外溢的Omicron感染者在當地不時出現,仍留守的醫護在兼顧本地抗疫的同時,還要接診逐步恢復至常態的普通診療需求。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