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評論深度

評《The Economic Weapon》:當制裁對戰爭再次「失效」,還有什麼選擇?

歷史學教授Nicholas Mulder:當懲罰性的經濟制裁失去作用,國際社會更應該思考「給予及支援」的積極意義。

2022年3月31日,烏克蘭首都基輔市郊,數名烏克蘭士兵在一輛被炸毀的俄軍坦克上拍照。

2022年3月31日,烏克蘭首都基輔市郊,數名烏克蘭士兵在一輛被炸毀的俄軍坦克上拍照。攝:Vadim Ghirda/AP/達志影像

謝梓楓

刊登於 2022-04-11

#烏克蘭戰爭#制裁#書評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逾一個月,至今逾350萬烏克蘭人逃離家園,被俄軍包圍的主要城市出現人道主義危機。美國及歐盟落實對俄經濟制裁,並向烏克蘭提供軍事、人道、經濟支援。但礙於介入戰局有可能導致歐美與俄的全面衝突,北約顯然不傾向有進一步軍事行動。外界陷入這樣的窘境——經濟制裁似乎無阻普京的決策,而受苦的更多是俄羅斯民眾;對烏的支援行動儘管必要,此時此刻卻仍顯杯水車薪

「經濟制裁」在過去二十年成為人們耳熟能詳的詞彙。由美國領導的世界政治金融體系,恆常地透過制裁手段懲罰國家或個人,以改變他國的政策決定。但面對如今的局面,我們該如何理解「制裁」的效果——它為何無法阻止普京?

康乃爾大學歷史學教授Nicholas Mulder,今年1月在耶魯大學出版社的新作《The Economic Weapon》恰逢其時:這本書指出,出現於一戰後的「國際制裁」,本身起源自戰爭手段,卻被國際社會用以遏止侵略行為;然而,在大部份歷史案例中,制裁並沒能阻止軍事衝突,甚至有可能加速侵略者的行動。

Mulder指,關鍵在於,制裁盛行多年,現今國家多少已經適應這種國際秩序,甚至發展出經濟和資源的必要自足性,削弱制裁效果。與此同時,歷史上與制裁同為一體兩面的「支援」手段,近年卻沒有被國際社會充份地建立及運用。因此,當軍事衝突發生於相對自足的強國與「孤立無援」的弱勢國家之間,侵略者便看準了國際社會並不會持久地支持被侵略者,更加肆無忌憚。

這觀察與當下的俄烏戰事遙相呼應。正如主流分析指出,儘管俄羅斯經濟並非毫髮無損,但再大力度的制裁恐怕亦不能遏止俄軍。同樣地,雖然國際積極支援烏克蘭,但問題在於支援要如何可持續及系統化。戰爭可能要很久了。當懲罰性的經濟制裁失去作用,閱讀此書有助我們理解「制裁」的侷限,思考「支援」是否將更有效。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