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中旬,上海推行一系列嚴厲的防疫措施後,持續出現次生災難事件。3月23日,上海東方醫院護士周盛妮哮喘發作,無法在本院得到救治,最終去世。3月30日,處於封控狀態的另一位哮喘病人,因120救護車拒絕救援而身亡。4月4日,上海將陽性兒童和家長分開、單獨隔離備受批評後,官方回應,家長陽性才可以陪護兒童,導致有家長為了不分離主動感染病毒。4月6日,上海一位陽性患者的柯基犬被防疫人員打死。多起事件,均引發公眾憤慨:「連上海都這樣了?」
在本輪上海疫情中,有關上海應該是一座什麼樣的城市的討論,甚至超越了對每日新增病例數的關注。上海「精準防疫」策略是否失敗,上海還有沒有可能試點「共存」,和上海封城中展現出的粗暴和「不文明」,成為疫情輿論的核心。

上海模式失落:從「一刀一刀切」到「一刀切」
3月2日的老年舞蹈隊傳播鏈,是上海市民麥芽(化名)覺察到「來了」的時候。當時傳播鏈中有8名確診病例,密接和次密接者一共約700人,卻對8.7萬人進行了核酸檢測。「接近三個街道做了核酸,那是我感受到的上海全員核酸的雛形。」麥芽說。對比之下,1月11日上海「最小中風險區」——一家奶茶店的傳播鏈被發現後,隔離管控了2830位密接者,但並無更大範圍的核酸檢測。這一案例被官媒評價為「精準防控讓人欣喜」 。
「接着有病例零星出現,大家的論調還是我們要精準防控,也相信這個城市有足夠的應對能力。」麥芽說,直到3月11日,上海宣布用於入境人員隔離的華亭賓館存在管理疏漏,併發布全市中小學、幼兒園停課通知,她雖然覺得「一切都不對了」,但對能承認錯誤的政府仍有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