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評論國際深度

烏、俄「極右」全分析:例外的淪陷,與隱密的支持者

無論之前如何,戰爭和源源不斷的仇恨情緒就是極右最好的土壤。

2021年1月1日,烏克蘭基輔,烏克蘭民族主義政黨 (OUN) 創始人斯特潘·班德拉(Stepan Bandera) 誕辰112週年,支持者集會時舉起火炬。

2021年1月1日,烏克蘭基輔,烏克蘭民族主義政黨 (OUN) 創始人斯特潘·班德拉(Stepan Bandera) 誕辰112週年,支持者集會時舉起火炬。攝:Valentyn Ogirenko/Reuters/達志影像

戴娜美

刊登於 2022-04-05

#烏克蘭戰爭#評論

俄羅斯以「去納粹化」為由入侵烏克蘭已經有一個多月,雙方都熱衷於抨擊對方為法西斯或者新納粹,互相指責對方犯下炮轟民房、虐待俘虜等等戰爭罪行,彷彿自己才是「偉大的衞國戰爭」的真正繼承者。但或許事實與此相反——和其它東歐國家一樣,俄羅斯和烏克蘭都在蘇聯解體後陷入了動盪,先後孕育了極為生猛的極右翼勢力,並且最終都形成了執政當局與極右勢力合作的現實。

這並不意味着「烏(克蘭)納(粹)」或者「普特勒」這些咒罵之詞很好地反映了政治現實。反而更應該強調的是,儘管「新納粹」的確是當前兩國當局實際上的合作者甚至盟友,但在親俄或反俄情緒的需求下,這些指控掩蓋了極右政治光譜中不同派系的意識形態需求,也就容易使外部觀察者高估或低估了俄烏國內的新納粹勢力,繼而對雙方的戰爭目的和未來形勢形成誤判。

實際上,相比其它東歐國家,烏克蘭的極右力量一直都頗為弱小和邊緣化。反而正是在2014年「尊嚴革命」、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烏東叛亂等事件的連續衝擊下,烏克蘭安全局勢急轉直下,新納粹組織才堂而皇之地登上舞台中央,並擁有了和其群眾支持度不相匹配的媒體曝光度和政治影響力。類似地,俄羅斯右翼也在歡呼西方對俄制裁所帶來的孤立:對他們來說,經濟上的嚴厲制裁不但可以讓俄羅斯與西方強制「脱鈎」,文化上的抵制還可以阻擋西方文化對斯拉夫東正教傳統的入侵。

在俄烏局勢愈發緊張的今天,戰爭和源源不斷的仇恨情緒就是極右最好的土壤;而當血肉澆灌成的新納粹「黑太陽」(常用符號)升起,恐怕就不會再輕易落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