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年前夕至今,以下幾種情景,任何一個台北人大概都不陌生。
新聞畫面裡,超市生鮮雞蛋區的貨架上空無一物;午後的咖啡廳裡,幾個人圍坐一桌,熱切討論近期在哪裡買到了蛋、一顆多少錢;網路社群平台上,有人炫耀自己剛買到的雞蛋、戲稱自己是「雞蛋富翁」,也有人貼出端正放在小碟上的荷包蛋,宣稱「吃蛋也成了奢侈的事」。
「這次缺蛋現象,是台灣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家樂福超市公關經理莊期棋對端傳媒說到。
據中華民國養雞協會統計,2022年1月,平均每日全台蛋農產蛋114,774箱,比前一月減少8,125箱,相當於平均每日短少160萬顆雞蛋,產蛋量甚至比2021年6月因COVID疫情爆發、餐飲消費低迷時還要少。
知名量販店的經理吳可彭(化名)則指出,以往平價雞蛋每年都會缺1至3次,但並非完全沒有蛋,而是進貨量較少、或進貨時間晚,一般短時間之內就能恢復;然而此次缺蛋,是為期最久、最嚴重的一次,而且以往可以賣2-3天的蛋量,剛補貨就能賣光,顯示出「恐慌性搶購」如何加劇了缺蛋危機。

為了解決蛋荒,農委會宣布於2月8日開始,補助每台斤雞蛋3元、蛋中雞補貼每隻25元,並將原先供應給食品加工業的雞蛋,先調撥給零售市場應急,再進口「液蛋」供食品加工業者使用;到12日,農委會宣布蛋價「解凍」,每台斤批發價調漲2元,希望近一步刺激蛋農生產意願。
然而端傳媒進行調查後發現,蛋農們普遍對增產雞蛋興趣寥寥。位於彰化溪州的「水盞蛋雞場」,靠近門口的兩排雞寮甚至已經清空──雞場老闆顏水盞告訴端傳媒,他原本擁有20,000隻雞,如今只剩下約15,000隻雞,產蛋數少了近三分之一。
究竟,蛋農們為何不願增產?台灣北部的缺蛋情況,為何比南部嚴重?這場缺蛋危機,又反映出台灣雞蛋產業、經濟政策的哪些結構性問題?端傳媒走訪台灣最大的產蛋縣彰化,對蛋農、蛋商、農委會、通路業者和專家學者進行採訪,試圖為讀者還原──這場台灣近年來最嚴重的蛋荒,究竟是如何發生的。

缺蛋危機的眾多成因:飼料大漲、COVID疫情、禽流感
此次蛋荒,可以說是「瑞士乳酪理論」的典型案例:危機能發生,並非出於某個單一原因,而是多個問題疊加、串連在一起,有如乳酪裡的空洞,正好連成了一線,才能讓光線穿透。
而缺蛋事件的第一個空洞,早在一年之前就已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