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Up

傳統與當代藝術的跨界對話:《男.旦.女.生》回歸表演初衷

傳統與當代藝術的跨界對話,可能碰撞出什麼火花?小龍鳳舞蹈劇場7月底的《傳統與當代藝術跨界對話》,嘗試回答這個問題。

Maximillian Cheng @ moon9image 攝

文:黃玲愷|圖:小龍鳳舞蹈劇場

刊登於 2022-07-21

#Pick-Up

「傳統」與「當代」藝術的跨界對話,可能碰撞出什麼火花?小龍鳳舞蹈劇場7月底的《傳統與當代藝術誇界對話》,嘗試回答這個問題。這個結合展演、研究與紀錄片發佈的分享會,將一個粵劇與當代舞的跨界合作過程呈現於觀眾面前,並由藝團的藝術總監、計劃研究員及錄像記錄,分享這個逾半年的計劃,其創作過程和研究發現。

藝團原於今年1月舉行《男.旦.女.生》的節目,作為計劃成果展現,由兩名粵劇藝術家、兩名當代舞蹈家合作創作及演出,主題正是粵劇與當代舞的結合與對照。可惜因為疫情關係,演出改為閉門拍攝,但團隊仍然保留是次分享會,並設展演選段環節,讓公眾了解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和感受。

人在異鄉的自我審視

這個項目的緣起,源於節目藝術總監、當代舞蹈家許俊傑前往德國交流期間的一些思考。人在異鄉,使他多了一重對自己身份的審視:自己學習的西方體系下的當代舞蹈,身體的創作方式都是西式的,這令他不禁開始開始想,香港本土或東方文化中,處理身體的形式是否與他一直的學習有所不同?

後來他回到香港,每一次創作和演出都會讓這個問題再次積累:我到底是誰?我的動作、思想是否被一些或傳統或現代、或西方或東方的框架限制而不自知?適逢小龍鳳舞蹈劇場運作了八九年,他覺得是時候跨前一步,探索這個問題,於是請來了兩名粵劇藝術家、當代舞藝術家,對照創作。

許俊傑介紹,在創作初期,四名藝術家做得最多的是交流:「天南地北地討論,討論粵劇和舞蹈歷史,討論這兩種藝術形式的特色與界線,討論怎麼看傳統與當代的界限,討論在身份上這些訓練又如何塑造現在的我們,我們又如何展現重要的東西放在創作中,如何傳承給我們的學生?」

許俊傑(中)與兩位粵劇藝術家和兩位當代舞蹈家在計劃中作了深入討論,從兩門藝術歷史、訓練方式、特點和界限,說到創作。
許俊傑(中)與兩位粵劇藝術家和兩位當代舞蹈家在計劃中作了深入討論,從兩門藝術歷史、訓練方式、特點和界限,說到創作。

與時俱進的粵劇藝術

溝通過程中,許俊傑印象深刻是自己的固有印象被打破:此前他認為傳統表演藝術大多是沿用原有不變的系統,是在交流之後才知道,粵劇藝術不停在吸收不同的其他表演藝術元素,例如戲曲、西方音樂等,是與時俱進,不停轉變的。參與演出的當代舞蹈家岑智頤補充,令他大手啓發的,是在交流中得知近年粵劇的丑角在舞臺上甚至會融合街舞中的B-boy動作。

除了觀念交流外,四人也在動作上互相教學,例如互相學習旦的唱腔、生的步法,當代舞的技巧,透過學習,讓身體體驗對方的訓練和動作方式。

原節目標題男、旦、女、生四個字,也體現性別元素在該次演出中的重要性。參與演出者包括做旦角的男性粵劇演員菊紫雲(王侯偉),做生角的女性粵劇演員袁善婷。許俊傑分析,在當代舞藝術中,性別可能不算是太重要的元素,有時可以模糊,但粵劇中也有確定的男女角色展現方式。而同時,以男飾女或者以女飾男這種「反串」,事實上是東方舞臺表演的特色,不僅在戲曲中,而且在日本能劇,爪哇和泰國的舞蹈也會見到,但在西方演出中較少見。在表演之上,許俊傑認為這事實上是一種思維方式。「我們現在對這種男女的固有印象是不是退步了?」菊紫雲補充:男、旦、女、生這四個字中,也可以看到傳統和當代的關聯。

分享會的展演選段,包括了菊紫雲和岑智頤二人組成的男子組表演,袁善婷和當代舞蹈家馬師雅二人組成的女子組表演,以及四人共同表演。

四位藝術家互相學習對方的藝術。
四位藝術家互相學習對方的藝術。

將戲曲的固有程式放下

許俊傑介紹,男子組的表演,更多是情感一些的展現。「他們曾運用化妝這個形式,從化一個粵劇臉譜的妝開始,逐漸探討『身份』這個議題。這個表演會探究表演者的情緒會如何被牽動?角色下的真我又會是什麼狀態?」

男子組的創作,基於粵曲名篇《焚香記》的段落《打神》,講述女子被情郎辜負後自殺,在死前追打神明的情節。岑智頤認為故事延伸出一個問題:「女性在感情中總會問,為另一半為到這種程度,我還是不是我自己?從這裏延伸一個問題,我的角色定位是什麼?」

菊紫雲表示,他與岑智頤的合作,各自都有打破自我的部分,也有保留自我的部分。作為一個演繹女角的男旦,他嘗試將戲曲的固有程式放下,例如一些演唱的方式,但保留他擁有的旋律,而這些旋律又能夠給岑智頤靈感。「我必須放下某些東西,才能讓對方進入他自己的世界。」

許俊傑(中)一直希望探索東方和西方表演體系的不同。
許俊傑(中)一直希望探索東方和西方表演體系的不同。

無框架、無限制 VS 遵守傳統規則

而女子組會帶來被許俊傑形容為相對理性些、概念些的表演。她們會使用「馬、驢、騾」的比喻的形式來探討。袁善婷介紹,馬的喻體,是從戲曲道具中不言自明的馬鞭開始發想,而演化出整個想法。「馬和驢,生下來的孩子叫騾;就像我們的計劃一樣,當代舞蹈和傳統粵曲結合的產物其實是新的名字,是一個獨立的存在。它不是當代舞,也不是粵劇,它是獨立的作品和狀態。」許俊傑說。表演當中還會處理一些身體形態,例如一些粵曲中騎馬的程式動作,當代舞蹈家會將這些轉化,轉化後可能會影響粵劇表演者的動作模式。

二人合作的初始,先由馬師雅創作一段當代舞蹈,而袁善婷嘗試放下她生角的一些程式,學做她的動作。「做的過程中,就會開始思考:我在做的是什麼?我如何表達給觀眾?」袁善婷說。隨後,這個過程再交替,袁善婷再源自她學到的舞步,排出一段戲曲動作,讓馬師雅學習。她們發現這種對碰展現了合作的演化過程,隨後便在這個基礎上不斷演化,由對方的藝術形式,逐漸跳回自身的藝術。

馬師雅回憶合作中最特別之處,是當代舞創作中強調無框架、無限制,而她印象中傳統戲劇有些傳統的規則要遵守,因此合作時最大的難題對她來說,是合作中是應當遵守還是打破哪些框架。她們經歷了打破與融合的過程,最終回歸到自己的專業,但當中的創作已經帶著交流之後不同的痕跡。

而在四人組的表演中,因學習、性格等的不同,四人的呈現也會非常豐富。「每個人撇除了所有的技術、藝術方式之後,都有一個很清晰的自我。」岑智頤說。

當代舞蹈家馬詩雅在這個計劃中最大的感受是探索自身。
當代舞蹈家馬詩雅在這個計劃中最大的感受是探索自身。

跨界的意義

這次合作,讓藝術家們都獲得從不同視角審視自己的機會。

菊紫雲表示,有一個模仿對象,對於他的表演體系而言是比較容易掌握的。「例如在我們剛才的排練中,我跟著馬師雅做出動作,然後用我自己方式跳出來。我相信傳統表演藝術的前世和未來就是如此。」

與傳統藝術在探索中打破程式不同,馬師雅認為當代舞沒有既定的模式,她反而在過程中不斷追問自己和夥伴「我是誰」,這種向內的探索,是她這次合作中的一大感受。

袁善婷則認爲,粵劇和當代舞蹈的相同之處,是表演者都運用自己的身體,而不同之處是「概念」。對她而言,備受啓發的瞬間,是她放下自己戲曲人的身份,跟隨當代舞者的練習,並開始思考自己的身體動作。「我覺得有趣的是,我也可以放開自己。」

學習他人,探索自己,回歸表演的初衷。這大概就是跨界的意義。

馬詩雅(前)和袁善婷(後)在計劃中學習對方的程式動作或舞步,再回歸到自己的專業,並將創作成果展現於《男.旦.女.生》中。
馬詩雅(前)和袁善婷(後)在計劃中學習對方的程式動作或舞步,再回歸到自己的專業,並將創作成果展現於《男.旦.女.生》中。

《傳統與當代藝術跨界對話》

粵劇與當代舞蹈跨界對話後 又沉澱出什麼?

經歷逾半年的跨界合作後,「傳統」與「當代」表演藝術互相碰撞、對照過後,藝術家又沉澱出什麼,讓他們繼續創作旅途

在藝術總監許俊傑的策劃及引導下,分別專工旦角和生角的青年粵劇藝術家菊紫雲和袁善婷、具中國舞與當代舞背景的當代舞蹈家岑智頤、以及近年積極嘗試跨界合作的當代舞蹈家馬師雅,提取了兩門藝術的精粹,一同創作了《男.旦.女.生》,試圖尋找屬於香港的傳統與當代文化,團隊並將創作過程製作成研究集和紀錄片。

在是次分享會,藝術總監許俊傑、研究員劉詠芝及錄像記錄李家祺,將透過展演和紀錄片選段,分享研究發現,讓公眾體會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和感受。

藝術總監、策劃及創作 許俊傑

粵劇藝術家及創作 袁善婷 菊紫雲

當代舞藝術家及創作 馬師雅 岑智頤

計劃研究員 劉詠芝

計劃錄像紀錄 李家祺

主辦機構:小龍鳳舞蹈劇場

票價:$100

日期及時間:2022/07/29 (晚上7時30分)

地點:上環文娛中心演講廳

門票現於城市售票網公開發售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