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k-Up

數位串聯、虛實交疊 從「我們的世博」抵達未來的世博

文:EIKA|圖:群眾自造

刊登於 2021-11-04

#Pick-Up

結構堅實的方塊像積木般層層堆疊,形成高聳建物矗立於杜拜土地上,但令人感到震撼的是,它沒有設計圖、也沒有鋼筋水泥,創意是它的骨幹、網路是它的養分,運用想像力建構出沒有極限的高度,形成一座由鄉民合力蓋起來的國家級展館。

重新定義世界博覽會的概念

2021年杜拜世界博覽會,台灣著眼更無邊際的網路世界,將「群眾的國家館:我們的世博」建於虛擬平台,不僅向全世界宣示島嶼的韌性,更透過擴充實境技術,賦予展館科技、創意、多元的靈魂。執行長蘇民提及,「這次展覽剛好遇到疫情,群眾對於虛擬的接受度又比以往更高,過去大家對科技抱持可怕的態度,現在對科技則是抱持未知的態度,但不論是那一種,都需要有勇氣去面對。」

蘇民從2015年帶領團隊前進米蘭世界博覽會當中汲取了許多經驗,並轉化成參與2021年杜拜世界博覽會的底蘊,讓團隊面對各種問題也能處之泰然。蘇民指出,「在米蘭的行動中,我們以『外帶台灣』為核心概念,用攤車載著傳統小吃與世界做交流。但今年納入更多公民參與的機會,人人都可以上傳影像作為展館的一部分,堆疊出來的爆發力量就十分猛烈。」

秉持著想在世界舞台高呼台灣的心情,團隊以各種角度分析歸納,致力於找尋可以跟世界接軌的語言,而疫情雖然是危機,卻也是本次展覽的轉機。

創意總監盧德昕表示,在後疫情時代,民眾對網路需求更加依賴,也使得國家界線逐漸被瓦解,但因疫情延後舉辦的世界博覽會似乎沒跟上這種步調,門檻依舊高不可攀,需要大量經費與政治介入方能參與,「所以我們運用遊戲世界中的Minecraft模式來打破門檻,重新定義世界博覽會的概念,讓大家創造自身成長土地的樣貌。」

以虛擬世界擴充展覽完整性

在虛擬世界的杜拜世界博覽會,所有展館空間皆留白,讓民眾可以不受物理限制地自由創造,盧德昕認為,虛擬世界迷人的地方在於,能夠發揮的空間無限大,也更能體現展覽所需的完整性,透過這次經驗,更加應證科技介入展覽的必要性。

「杜拜世界博覽會實際開展的當天,會場還有許多未完工的建築,尤其展區佔地極為浩大,反倒顯得匆促與不完備。此外,日本這次也有推出線上虛擬展館,總流覽人次比實際人潮還要多,這也蠻值得重新討論世博的意義。」盧德昕分享著他在杜拜的所見所聞。

因此,不論是否為疫情影響,科技介入展覽已成為必然事實,尤其現實層面難以克服的問題,更能藉由虛擬技術加以輔助,盧德昕解釋,例如杜拜世界博覽會因為占地太廣,在展館都未完善的狀況之下,就變得難以轉圜。但如果用AR技術去回應這樣的問題,就可以製造一個出現在你面前、但又不真實存在的東西,藉以豐富展覽的可看性。

以「群眾的國家館:我們的世博」所使用的AR為例,就採用三種方式來增加可看性以及凝聚群眾的互動性:將虛擬物件建構於真實環境的SLAM、可以辨識物體並延伸應用的IMAGE MARK和透過定位推送服務與影像給使用者的LBS。盧德昕表示,「像我這次去杜拜很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找尋適合的座標放置群眾館,我們最後將座標放在名為『Mobility』的展館前,除了GPS以及其他物理干涉性相對較低,還能呼應展館想傳達的流動議題。」

閱讀虛擬台灣的方式

於是從本次的「群眾的國家館:我們的世博」展館出發,高塔中每一個方塊都代表參與民眾當下的心情——將自己所在乎的事、喜愛的創作上傳到這個空間,型塑成屬於自己的展間。接著,盧德昕繼續探索著塔中風景,「我們也為每個方塊單位推出不一樣的造型,這些造型都能回應到台灣街區常見的風景。例如,外觀可以自行選擇附有騎樓的公寓,或是早期典型的鐵皮頂樓加蓋,甚至連捷運出口都能作為展間外皮,讓種種我們所熟悉的台灣圖騰,都飛躍於杜拜世博的天空中。而位於世界任何角落的人們,更能以數位科技為媒介,得以認識台灣。」

蘇民指出,2015年帶著想要突破外交現況的心情前往米蘭,但時至今日,他認為目的不再只是過去的政治窄門,而是可以進一步思考,已有百年歷史的世界博覽會,還能具備那些意義,「或許不再只有國家情愫的訴求,而是能夠開放更多人共同參與,呈現世界多元的風貌。」

呼應蘇民提出世界博覽會的未來意義,盧德昕則認為現代人閱讀空間的方式正逐漸改變,尤其運用虛擬與實體的交疊,可以創造出不同的觀賞體驗,展館以全虛擬方式呈現,算是第一個拋出這種概念的國家,也激起許多延伸應用的討論。盧德昕笑稱,「放眼2025年大阪世界博覽會,如果也使用本次的技術參加,那台灣可能是會是第一個完工的展館。從米蘭的外帶台灣,到今年沒有邊界的虛擬高塔,這之間的變化反應了5年來的社會縮影,各種具有本土色彩的風貌,都凝縮在方塊世界裡。」

「在虛擬的世界裡,我們都是自由的」為了回應這份自由,虛擬的通天高塔還在不斷地向上延伸,沒有邊際、沒有界線,是實體建物永遠無法詮釋的核心價值。


  • SLAM全名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透過行動定位與AR技術,可於空間環境中建構虛擬物件。
  • LBS全名 Location-Based Service行動定位服務,運用行動網路、GPS、室內定位技術感知使用者的位置之後,進行行銷投放、遊戲互動…等服務的技術。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