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從「群體免疫」到首都告急:印度疫情大反彈意味着什麼?

印度在疫情中的境況,完全可能在許多發展中國家複製。

2021年4月20日,印度新德里火葬場内一名穿著防護衣的男子。

2021年4月20日,印度新德里火葬場内一名穿著防護衣的男子。攝:Anindito Mukherjee/Getty Images

任其然

刊登於 2021-04-23

#印度#任其然#評論

四月底的印度首都德里,中午的最高氣温達到了近40度,幾乎整月無雨。而此時此刻,印度網絡上瘋狂流傳着一張照片:一位母親坐在三輪車裏,旁邊是她死去的兒子。搭配的文字稱這位老母親帶着成年的兒子求醫。兒子感染了Covid-19病毒。卻沒有醫院能夠接收,最後是白髮人送了黑髮人。

故事的真實性有待核實。但印度網民瘋狂轉發背後,是他們體會到的巨大沖擊:從2021年3月中旬開始,印度全國的新一波2019冠狀病毒疫情來勢洶洶,全印每日確診人數從原先的每天一兩萬快速飆升到超過30萬。隨着新病例的增加,印度各大城市的醫療資源都出現了嚴重擠提(擠兑),ICU病床數嚴重不足。首都德里更是一度氧氣告急,德里市政府高官Sisodia在4月20日曾對記者表示,德里醫療系統的氧氣存量只能維持不到24小時。

簡單回顧印度的疫情爆發史。2020年初,Covid-19病毒由留學中國武漢的印度學生傳入,但第一波疫情被地方政府的封鎖和隔離政策阻擋。3月開始,歐洲和美國的疫情再次大規模傳入,導致全印第一次大爆發。莫迪政府在3月底宣布全國封鎖21天政策,隨後多次延長,各邦關閉自己的邊境線,城市陷入停頓。封鎖減緩了疫情的擴散,但導致了經濟停滯與失業危機。大量印度移民工困在路上的照片成為了國際媒體頭條。

印度在疫情未被完全控制的情況下開始恢復經濟和人口流動,放鬆管控限制。出人意料的是,這並沒有造成大規模疫情,反而,印度的每日確診人數在2020年9月達到每日確診約10萬人、死亡超過千人的高峰後,開始緩慢下降,到了2021年初,每日確診一度不足萬人。人口結構年輕,部分區域甚至可能出現了群體免疫,這都是數字下降的可能原因。民間氣氛也一度鬆弛,很多印度人認為自己「戰勝」了疫情。當時沒人會料到,就在短短兩個月後,變種病毒大規模擴散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