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陳嘉銘:民主選舉,當輸家不再願賭服輸

民主選舉是不是“the only game in town”?
2021年1月18日,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美軍成員在白宮外為新總統拜登上任儀式彩排。

民主化研究中,其中一個備受關注的題目,是行政權力移交。研究者一般的關注點在剛剛民主化的國家:獨裁者接受選舉遊戲,當然希望保留一定權力;反之,若果他們錯判形勢繼而大敗,就意味會失去不少權力和利益網絡。不難想像,如果前朝的建制派輸得很徹底,他們不一定會接受選舉結果,甚至會用軍隊推翻民選政府,務求重新掌權。因而,政治學大師Adam Przeworski提出,要判斷一個國家的民主制度是否穩固,其中一個指標,就是民主選舉是不是“the only game in town”。

如果將上述觀點套入美國這兩三星期發生的事,就會引申出不少有趣的討論。在美國這個老牌民主國家,行政權力移交過往極少會成為議題。試想像一下,在十年前,我跟你說選舉人團(electoral college)會不跟從州份的選舉結果去投票,你大概會覺得是天方夜譚?另一邊廂,選舉落敗的選民衝入國會山莊發動叛亂,你也許會覺得遙不可及。但過去這兩星期,這一切通通變得可能。選舉落敗一方願不願意釋出權力、承認選舉結果,終究成為了讓傳統西方民主國家頭痛的問題。

民主制度穩定需要輸家肯首

之所以會出現「贏家輸家差距」,有一類是效益的解釋,另一類解釋屬心理學的進路。

成為會員

即享端傳媒全站暢讀

立即訂閱

端 X 華爾街日報 雙會籍

年末優惠65折,支持2024年的華語獨立新聞

約HK$1.8/天

評論區 10

評論為會員專屬功能。立即登入加入會員享受更多福利。
  1. @V6iE1S09oC4a0: 因為美國各級議員是以單一選區制選出的,議員必須代表自己的選區。少數族裔名額不代表任何選區的話,對於美國的選舉制度會有很大衝擊而且會吵這個的基本上都是共和黨執政的州,共和黨肯定不會給過。

  2. 文章的第一个超链接失效

  3. 为何美国没尝试考虑借鉴新西兰的选举方式,在地方选举中尝试扩大/保障少数族裔的名额呢?

  4. 文章没写到的一点:美国两党及其支持者在败选后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 2016年大选以后,没有一个民主党参议员去反对electoral college result,其支持者也没有去武装占领国会山。美国民主的衰退,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共和党的衰退。选民对民主信任度降低,很大一部分也是被共和党扇动的。对比下2016年后民主党的口号:我们要通过2018年选举拿回power,共和党在2020年说:带这枪去威胁国会议员吧。

  5. 潮州族大馬公民表示:

    高度讚賞編輯保留作者使用的非北語中文詞彙,促進中文(與世界)的多元化發展,為抵抗北方沙文霸權主義作出努力。
    (高度赞赏编辑保留作者使用的非北语中文词汇,促进中文(与世界)的多元化发展,为抵抗北方沙文霸权主义作出努力。)

  6. 縱使我們的大腦都知道我們應該理性選擇自己票投誰家,但是大環境跟感性才是最終決策的影響者。選舉這種一個微不足道的動作影響未來多年的舉動卻容易因為種種因素(有想到研究投票習慣的研究歡迎參照)其實需要很多的情緒推波助瀾。但是跟所有的感情一樣,不斷的剝削情緒、誇大事實、說謊是有代價的,人民對民主的信任會愈來愈低。美國人對民主的信任大概就是這樣吧。
    不過與其因此說民主制度不好,不如去思考是不是競選方式太煽情,背景民主只是一種工具跟一種選擇,選好了工具,不代表擁有良好的使用習慣。縱使美國現在出現許多民粹事件,倒也不需要對民主失望,不過是需要更長的時間跟更多的努力去修復人民與民主的關係。

  7. google search 不斷餵食同一類資訊給選民。

  8. Ranked voting也许是个好方法。

  9. 麻烦编辑在校对时,把那些不符合书面语规范的粤语词替换掉,好吗?比如应是“放下”而不是“放低”

  10. 純粹用共和黨選民的主觀情緒或(認為他們)輸家不服輸的態度去解釋這場衝突,
    未免會很點太「純粹」了。
    個人雖然不太認同共和黨一直用選舉舞弊/陰謀論/deepstate論調,
    但這次大選選民立場被極化,除了兩黨和選民原本內在立場外,我們也許更可多著眼於其他外在因素。
    例如美國的新聞、資訊和公共結構等,一直以來都是以bipartisan的背景建立起來。當中的政治和價值觀的不同,在社會予盾增加時自然容易分化。加上在social media/big tech掘起之後,加上肺炎、BLM、「外國政府」和更多外國民間的輿論,還有經網絡「回流」的資訊等,對美國大選參與度和影響力似乎比以住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