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和政治領域中的重要概念無不具有爭議性,但在過去幾十年中,恐怕沒有哪個概念比「自由主義」更容易引發誤會和爭論。在中文語境中,這個問題格外嚴重。自由主義常常被當作自私自利、無組織無紀律的代名詞;有時也被用來籠統地形容一切反對中國「社會主義」體制的主張。一些人將其等同於全球資本主義體系或者美國霸權,另一些人則用它指代在經濟和文化議題上立場偏左的歐美「自由派」,譏諷他們是「白左」、「聖母」。
這種概念混亂,甚至是刻意的曲解和污名化,使很多公共討論淪爲雞同鴨講。自由主義到底是怎樣的學説,它從何而來,經歷了何種歷史變遷,產生了哪些内部流派?這正是羅森布拉特(Helena Rosenblatt)的新作《自由主義被遺忘的歷史》(The Lost History of Liberalism)旨在梳理和澄清的問題。
《自由主義被遺忘的歷史:從古羅馬到21世紀》
作者:海倫娜·羅森布拉特
譯者:徐曦白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

她指出,在過去幾百年中,「自由」强調的是高尚、慷慨的公民美德,是社群的共同利益和人與人之間的聯繫,這與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毫不相干。歷次法國大革命在推動這種注重道德的現代自由主義的發展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德國則在19世紀下半葉强化了這一點。然而,這段歷史隨著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逐漸被人遺忘。自由主義被塑造成一種主要致力於保護個人權利和利益的學説,與美國的全球霸權緊密聯繫在一起。人們在面對當下的思想危機時,需要撥開歷史迷霧,回到自由主義的傳統中去找尋、理解和闡發那些被遺忘的核心價值。
「自由」概念的演變
爲此,作者把我們帶回到2,000年前的古羅馬時代,講述了自由(liberal)一詞如何脫胎於拉丁文的liber(慷慨)和liberalis(生而自由的身份)。在那時,自由意味著具有公民身份,不是奴隸,也不屈從於他人的專斷意志。同時,自由的公民需要踐行慷慨、互助的行爲方式,而不是只考慮自己的需求和享樂。自由的對立面恰恰就是自私。這種貴族式的自由理念隨著歷史演進發生著細微變化:基督教的出現為它增添了仁愛、慈善的内容,宗教改革和啓蒙運動擴大了它的内涵,除了人身自由,還需要自由的情操和理念,自由人應當消除偏見,變得更開明,更紳士。到了18世紀,宗教寬容逐漸成為「自由」的核心價值之一,儘管這種寬容僅限於基督教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