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國際深度2020美國大選

知華派謝淑麗:美國需要自我療傷,但更有智慧的策略是繼續開放

「我想拜登政府尋求的是一種更實際的處理對華關係的方法,少一些意識形態化。」

2009年10月27日聖地亞哥,謝淑麗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校園全球衝突與合作研究所會議後的新聞發布會上。

2009年10月27日聖地亞哥,謝淑麗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校園全球衝突與合作研究所會議後的新聞發布會上。攝:Lenny Ignelzi/AP/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付航、端傳媒記者張妍 發自加州和華盛頓

刊登於 2020-11-30

#拜登團隊解析

「在美國,沒有什麼是永遠的,按中國的一句話說,民主永遠在路上。」知華派學者謝淑麗(Susan Shirk)對端傳媒記者說。從1971年隨行基辛格訪華開始,之後在克林頓政府任助理國務卿,後在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從事中國研究,她一直是美國政界和學界研究對華外交政策中不可忽略的名字。她一向主張與中國進行「接觸」(engagement),即倡導華盛頓與北京交往,因此被外界視為「親中派」或「鴿派」。

謝淑麗在過去幾年中一直強調,特朗普政府雖欲反制中國卻損害美國自身利益,而中國的影響力則在過去四年中愈發擴大。拜登勝選之後,新政府如何處理對華事務成為熱議,各智庫、研究機構接連在此時出台報告,希望「進言」。謝淑麗與端傳媒的訪談,就從她最新參與發布的一份有關中美科技競爭的報告《迎接中國挑戰》開始。「科學與技術已經成為中美競爭關係中的核心,」報告中寫道,並提議重建與鞏固美國的競爭力,「R&D(科學與發展)投入比重應至少恢復到GDP的1%的水平,才能應對中國雄心勃勃的挑戰」。

多年來,謝淑麗一直與民主黨溫和派保持密切聯繫,也與拜登團隊的顧問們保持著私人友誼。參與報告的工作小組共有28人,均是跨黨派的知華學者和科技領域專家。報告以華為、5G、人工智能等為焦點,從操作層面為未來的政府提出建議,如何在開放和安全中保持平衡,評估風險,有的放矢地與中國進行合作與競爭。「我想拜登政府尋求的是一種更實際的處理對華關係的方法,少一些意識形態化,多一些實際和有效的政策和策略,而這些和我們的關於中美科技競爭的建議一致。」謝淑麗指出。

另一邊廂,被視為中國對美觀點的代表人物、中國人民大學美國問題學者時殷弘,近日預判拜登政府將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高技術領域尋求與中國「脱鈎」,包括科研、技術、教育、人員等方面的交流。他稱此為「美國對華態勢當中難以逆轉的歷史趨勢,甚至比之特朗普時代還要更為加劇。」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