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晚報:林鄭月娥臨時押後施政報告,改赴深圳與習近平同場出席慶祝會

2020年10月12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召開記者會,宣佈原定兩天後宣讀的施政報告需要押後發表。

2020年10月12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召開記者會,宣佈原定兩天後宣讀的施政報告需要押後發表。攝:林振東/端傳媒

刊登於 2020-10-12

#2019冠狀病毒疫情#2020美國大選#香港民主運動#特朗普

特首林鄭月娥臨時押後發表施政報告,赴深圳與習近平同場出席慶祝會

中國政府今早宣佈國家主席習近平將於本週三(14日)前往深圳,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原定本週三發表施政報告的香港特首林鄭月娥隨即會見傳媒,確認將率團前往深圳,而施政報告將押後宣讀

今次是自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以來,首次有特首臨時押後宣讀施政報告。林鄭月娥強調,押後原因在於剛剛收到中央通知,本月下旬可到北京商討一系列民生經濟措施。

中國官方今早確認習近平將南下深圳

中國官媒《新華社》今早發稿,公佈習近平將南下深圳出席慶祝大會,期間發表重要講話。林鄭月娥隨後召開記者會,提到今早已經約見立法會主席梁君彥,通知對方原定週三在立法會宣讀施政報告需要押後。

林鄭月娥指出香港經歷嚴重疫情,而全球疫情仍然肆虐,外圍經濟復甦機會較低,反觀中國在嚴控疫情後經濟出現「V 型反彈」,因此香港經濟要復甦則避不開要中央支持。她聲稱早前梳理了一系列的民生經濟措施,並向中央尋求支持,剛剛在週末收到中央通知,希望她在本月下旬赴京參與部委協調會議,研究過後才可獲得中央的最終指示,因此決定押後宣讀施政報告。

林鄭月娥沒有公佈宣讀施政報告的確實日期,僅表示會爭取在下月底前宣讀。

林鄭月娥隨後確認,她今天會率領財政司長陳茂波、律政司長鄭若驊、保安局長李家超、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衛、特首辦主任陳國基等官員前往深圳,出席「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週年慶祝大會」。

關於在深圳期間會否與中央領導人會面,林鄭月娥表示暫時已知行程只有出席慶祝大會。

記者會上,有傳媒問及押後宣讀施政報告的真正原因是否避免和習近平南巡撞期,林鄭月娥重申她交代的已經是真正原因。

另有傳媒問及她尋求中央支持民生經濟措施,是否反映港府施政處於被動、事事都要中央首肯,以至反映「一國重於兩制」。林鄭月娥回應稱她「非常主動」,包括她主動梳理政策建議、中央沒有 say no(沒說不可)、她主動提出赴京商討等,更形容「這正正是一國兩制的精髓」。

林鄭月娥提到,在立法會第一次會期宣讀施政報告是慣常安排、但毋須一成不變,而前董建華及梁振英擔任特首期間也曾有多份施政報告延遲宣讀。

施政報告源於港英殖民年代。1972年10月,時任港督麥理浩(The Lord MacLehose of Beoch)首次在立法局解釋施政,至1976年定名為「港督致辭」,1986年定名為「施政報告」。

翻查記錄,董建華於2002年連任特首後,以高官問責制需時試行為理由,將原定2002年10月宣讀的施政報告押後至2003年1月宣讀,這個做法維持至他於2005年辭任特首。曾蔭權當選特首後,恢復每年10月宣讀施政報告的傳統。至梁振英任內,他以讓第五屆立法會議員有充足時間發表意見為理由,將原定2012年10月宣讀的施政報告押後至2013年1月宣讀。

2017年林鄭月娥上任,恢復於10月宣讀施政報告。去年「反送中運動」期間,泛民主派議員在林鄭月娥準備進入會議廳宣讀施政報告時高叫口號抗議,最終林鄭月娥改以錄影片段形式宣讀施政報告,為1972年首次發表施政報告以來首次。

公務員事務局發出內部通告,要求新入職公務員簽署「擁護效忠聲明」

香港公務員事務局發出政府內部通告,要求今年7月1日起入職的公務員簽署聲明,表明擁護香港《基本法》及效忠香港特別行政區。

據報導,通告附有聲明文本,列明受聘人是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公務員,定當擁護《基本法》及效忠特區,盡忠職守及對特區政府負責。

聲明須要填寫個人資料及簽署作實。同時,聲明註明簽署人若對內容有任何增減,聲明都會失效。

通告指出,部門首長必須列明簽妥及提交聲明是受聘條件,受聘人若不理會聲明將被視為不符合聘任條件。違反聲明者,會按公務員規則或規例處理,包括依法進行紀律行動。

特朗普宣稱自己已經免疫,帖文遭Twitter 標籤為「誤導及潛在有害訊息」

美國總統特朗普在 Twitter 宣稱自己對「2019 冠狀病毒」免疫、不會感染也不會傳染,帖文被 Twitter 標籤為「誤導及潛在有害訊息」

特朗普早前確診染疫,至當地週一(12日)恢復競選工程,出發前對傳媒表示:「看來我已經免疫。這可能維持長時間,可能短時間,也可能是終身免疫,無人可以肯定,但我是免疫了。」

特朗普也在 Twitter 發文,宣告:「昨天已獲白宮醫生簽字。那意味着我無法感染病毒(免疫),也無法傳染他人。很高興得知這事!」

然而,Twitter 隨後以標籤覆蓋該則帖文,用戶需要點擊標籤至新板面才能閱讀帖文內容。標籤警告:「這則帖文違反 Twitter 規則,帖文傳播關於 2019 冠狀病毒的誤導及潛在有害資訊。不過,Twitter 認為帖文可能涉及公眾利益,因此保留帖文。」

特朗普競選廣告也被指誤導,福奇批廣告斷章取義

另一方面,特朗普近日發表的一則競選廣告也被指含有誤導成份。廣告片段引用了美國國家過敏症和傳染病研究所(NIAID)所長福奇(Anthony Fauci)的一句說話「我不能想像有人可以做得更多」,借此宣傳特朗普政府的抗疫功績。

事實上,被引用的這句說話在今年3月出自福奇,但他當日的表揚對象是白宮抗疫小組。福奇回應廣告,批評內容斷章取義,強調自己出任公職逾五十年來從未表態支持政治候選人。

「五眼聯盟」、印度及日本敦促科技公司為加密應用安裝「後門」

「五眼聯盟」(FVEY)成員國、印度及日本發表聯合聲明,以公共安全為理由敦促科技公司為加密應用程式安裝「後門」,以便執法部門調查犯罪活動時依法取證。

目前,Telegram、WhatsApp 等大多數通訊應用程式均會對資料進行端對端加密,只有用戶才能讀取或聽取通訊內容。然而,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印度及日本發表聲明,指隨着端對端加密技術迅速發展,執法部門調查網上罪案時面對重重困難,對公共安全構成威脅。

聲明以 Facebook Messenger 為例,提到 Facebook 於2018年向美國援助兒童機構提交近1200萬份關於性侵兒童的報告,指出若非該款應用程式沒有預設端對端加密,相關舉報就不可能成事。

聲明敦促科技公司為加密應用程式加設「後門」,令執法部門可以在合法授權之下取得通訊內容。同時,聲明呼籲科技公司在程式設計上加入公共安全考慮,容許公司對違法行為採取行動。

聲明強調,明白到加密技術在保障私隱、維護網絡安全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不應完全排除執法。

事實上,澳州早已定立類似法律,規定在執法部門調查案件時,程式供應商必須配合偵查,包括協助破解加密系統。

有人權組織對七國要求表示憂慮,認為如果允許執法部門取得用戶的通訊內容,可能會危及民主運動人士,同時擴大獨裁政府的權力。

洛杉磯湖人奪得本屆 NBA 總冠軍

洛杉磯湖人(Los Angeles Lakers)奪得本屆 NBA 總冠軍,球隊追平波士頓塞爾特人(Boston Celtics)的17次封王紀錄,而湖人球員勒邦占士(LeBron James)第四次奪得總決賽最有價值球員(FMVP)。

總決賽第六場於當地週日(11日)舉行,洛杉磯湖人以 106 : 93 擊敗邁阿密熱火(Miami Heat),以總場數四比二贏得冠軍。

湖人上一次奪得 NBA 總冠軍為2010年,奪冠功臣包括高比拜恩(Kobe Bryant),他也奪得當屆的總決賽最有價值球員。今年1月26日,高比拜恩在直昇機空難中喪生、終年41歲,他的女兒及另外七人也在事故中身亡。

湖人球員安東尼戴維斯(Anthony Davis)賽後表示,高比拜恩就像隊人所有球員的大哥哥,當慘劇發生後,全隊上下更加希望為他奪冠。

「防彈少年團」的「符立德獎」得獎感言,被中國部份網民批評辱華

南韓 K-pop 男子團體「防彈少年團」(BTS)早前因對促進韓美關係有貢獻而獲頒發「符立德獎」(James A. Van Fleet Award),成員發表得獎感言時提及韓戰爆發70週年、強調會銘記這段韓美共同經歷,引發中國網民批評言論辱華。

「符立德獎」由美國非牟利機構 The Korea Society 於1995年設立,獎項以韓戰期間的美國第八軍團司令、也就是 The Korea Society 的創辦人符立德(James A. Van Fleet)命名,獎項頒予對促進韓美關係有貢獻的個人、團體或組織。

今年的「符立德獎」頒獎典禮於上週三(7日)以網絡視像方式舉行。「防彈少年團」憑音樂成就、對全球樂迷的影響,以及對促進韓美關係作出貢獻而獲獎。

「防彈少年團」隊長 RM(金南俊)發表得獎感言,提到今年是韓戰爆發70週年,強調會銘記這段韓美兩國共同經歷,以及無數男女犧牲的痛苦歷史,並形容當下的世界比以往更為緊密,許多方面的界限變得模糊。

在剛過去的週末,「防彈少年團」獲獎消息、RM 的得獎感言在中國網絡受到關注。有微博用戶發佈「防彈少年團」得獎截圖,聲稱「符立德獎」是為紀念韓戰美軍而設,認為 RM 的發言有感謝美國的意思,相關帖文獲得至少166萬個讚好及3.6萬則留言。

有微博用戶留言:「滾,防彈少年團死了。」也有用戶要求該團體「滾出中國」。有用戶留言表示:「乾脆當美國人算了…...連兵役都不用服。中國粉絲一年送那麼多錢給你們,你們轉頭上供給美國去了,中國粉絲是甚麼?」

另外,有用戶批評「防彈少年團」不了解「抗美援朝(中方稱)」這段歷史,不尊重當年於戰爭中犧牲的中國軍人,言論有辱華之嫌。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