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2020美國大選

媒體觀察:四年前錯估特朗普之後,《紐約時報》打破同温層了嗎?

為了戳破自由派的「泡泡」,《紐約時報》曾在2016年大選後引入多元化聲音。2020年,這個嘗試迎來檢驗。

 2019年12月23日,《紐約時報》以美國總统特朗普作為頭條新聞。

2019年12月23日,《紐約時報》以美國總统特朗普作為頭條新聞。攝:Robert Alexander/Getty Image

特約撰稿人 華思睿 發自紐約

刊登於 2020-08-03

#大選深水區:轉折點中的美國#2020美國大選

2016年特朗普意外當選後,《紐約時報》和其它偏自由派的主流媒體開始反思,自己和讀者是否被封閉在了自由派的「泡泡」中,忽視了一個真實的美國。保守派媒體人巴里·韋斯(Bari Weiss)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加入《紐約時報》評論版的。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她的加入正是為了糾正在16年大選時犯下的錯誤,把更多不常見於《紐約時報》的聲音介紹給讀者,戳破自由派的「泡泡」。

三年之後,新一屆總統大選即將來臨,韋斯卻憤然辭職。她在1500字的辭職信中痛斥自己作為意識形態上的少數派,受到同事的排擠、孤立和譏諷。她宣稱「新麥卡錫主義」已經在《紐約時報》內紮根,「《紐約時報》卻沒能吸取2016年的教訓」,沒有「理解另一個美國的重要性」。

36歲的韋斯並非《紐約時報》唯一的保守派,但她可能是最善於吸引火力的一位。《名利場》雜誌將她描述為「社交媒體的引雷針」,她幾乎每一次發表文章都能引爆社交媒體,吸引大量的批評、嘲諷和攻擊,一些反對者甚至給她貼上了「納粹」(韋斯本人是猶太人)、「極右翼」的標籤。

而她的離職也成了美國媒體圈的熱門話題,並引發新一輪的口水戰:將近四年過去了,以《紐約時報》為代表的自由派媒體是否還停留在同温層裏?觀念多元化的嘗試是否就此失敗?這個社會,是不是只能走向分裂?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