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娛樂已死,政治當立? TVB的興衰如何見證香港社會的變化

直接把電視當成愚民洗腦的工具?但其實在很久以前,已證實了那是沒用的

TVB電視劇《大時代》(1991)。

TVB電視劇《大時代》(1991)。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鄧正健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0-07-23

#香港電視#電視#大眾傳媒#香港人

無綫電視(TVB)的衰落,本身就是一部如長篇連續劇般的歷史。電視曾經是構成香港人文化生活的主體之一,至今卻成了保守、反動甚至邪惡的代名詞。回顧TVB的歷史,就是回顧香港共同體在半個世紀裡的生死愛恨。

香港文化研究論者過去有一近乎共識的判斷:電視對香港人文化身份建構起著關鍵作用。在大眾電子傳媒當道的時代,「觀看電視」是一種凝聚力相當大的庶民活動,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有用以描述電視觀眾的用語通常是:「在電視機旁邊的觀眾」、「觀眾今晚安坐家中」。電視對集體文化意識的影響力主要在於,電視文本訊息來源單一,但覆蓋面極廣;而「在電視機旁邊的觀眾」則是「今晚安坐家中」,沉默地、被動地接收。因此電視廣播在對鞏固集體認同、塑造共同文化經驗上,起著巨大的黏合作用。香港電視的例子儼然呼應了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對想像共同體(Imagined Communities)的著名分析,「觀看電視」是當年香港人主要娛樂,電視節目裡對「香港」及「香港人」的想像性表述,深刻地塑造了普遍香港人對自身所在的共同體的理解。

從收視、形象和股價看

TVB從失去「建構香港身份認同」的光環,到被民間視作敵人妖魔,那不僅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更折射了香港人共同體想像的演化和更新。

有一些數據可以反映其中的影響規模。電視節目收視率一般以點數計算,以全港「電視人口」為基數,每一點即為「電視人口」的百分之一。現時香港一點收視率大約代表6.5萬人,而今天電視節目收視,超過30點已很不簡單,例如據TVB資料,2019年收視最高的電視劇集中,沒有一齣能在平均收視上能超過30點(即195萬人),只能在個別集數(如大結局)中達30點以上。但在1980年代的香港電視黃金時期,電視劇集收視動輒40點以上,甚至出現50點乃至60點的瘋狂收視,折合超過300萬人(即超過全香港一半人口)同時收看。

當然上述數據對照水份很多,例如1980年代的數據不完整、兩個年代對「電視人口」的計法不同、統計收視率的技術跟方法也有差別,但我們亦不能抹煞一個事實:電視作為建構香港人共同體想像的舊媒體時代,已經遙遙地過去了。2000年以後,互聯網興起,即使不少人仍會看電視,但電視已退出生活必需品行列,變成眾多流行文化活動的其中之一,而且算是一種老派的選擇。但真正令香港電視衰落的,是作為第一大台的TVB的衰落。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