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香港重傷:誰能接住經歷「戰爭」的人們?

他們心悸、手抖、失落...... 面對浩大的社會創傷,目前香港「沒有機構打正旗號說,會服務這一班人」。

香港重傷:誰能接住經歷「戰爭」的人們?
18歲的彭達明在去年7月21日事件中,後腦被白衣人打了一棍。

【編者按】一場反修例運動,攪動香港裏外,牽動大國神經。與14年雨傘運動不同,反修例運動沒有明顯的地區和時間邊界,或許說,這場運動至今仍在不同層面延續。然而,香港再回不去2019年5月的樣子。短短一年間,人們在心態情緒,在消費習慣上都有了明顯變化,而中港關係、警民關係、管治問題更面臨難以拆解的危機。我們在經歷的改變到底是什麼?香港正奔向何方?「反修例運動一年」專題將為你一一道來。

逃離元朗西鐵站半年之後,彭達明還是會夢見,自己在搭乘一輛總是開不到終點的列車。

去年7月21日,18歲的他親歷元朗白衣人無差別襲擊市民的事件,後腦被白衣人打了一棍,趕去報警時,元朗警署的大門就在他眼前落閘。自此,他不時心悸,手抖,在學校莫名就哭了起來。最初他沒有察覺,直到同學發現,「你的手這麼震」。透過學校社工轉介,他去看精神科專科醫生黃宗顯,確診患上了創傷後遺症(PTSD)。

「我家住天水圍,往返九龍上學,每日都要搭西鐵,其實好壓抑。」確診之後,彭達明說,自己考有急救證,還是忍不住一遍又一遍去衝突現場做急救員,儘管每次出門前,他都非常緊張,手抖得更厲害。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