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

晚報:據報華府計劃推動台灣重返世衛會議,獲澳洲支持、正游說德法英響應

2020年3月14日,台灣新北市舉辦大規模防疫演習,模擬疫症在社區大規模爆發的情境。

2020年3月14日,台灣新北市舉辦大規模防疫演習,模擬疫症在社區大規模爆發的情境。攝:陳焯煇 / 端傳媒

刊登於 2020-05-05

#2019冠狀病毒疫情

據報華府計劃推動台灣重返世衛會議,獲澳洲支持、正游說德法英響應

美國霍士新聞(Fox News)引述消息報道,華府內部正傳閱一份計劃草案,內容關於推動台灣重新參與世衛會議,以顛覆中國所建立的影響力、以及懲罰世衛過份地「以中國為中心」(China-centric)。

報道提到,華府推動台灣重獲世衛觀察員身份的計劃,已經獲得澳洲支持,目前正游說德國、法國及英國響應。

報道同時指出,華府國家安全團隊正考慮另起爐灶,建立一個美國擁有較大影響力的國際衛生組織。

世衛法律顧問:台灣資格取決於世衛全體會員國

世界衛生大會(WHA)將於本月中召開,外界關注台灣能否憑藉優異的防疫表現、而重新獲邀參加世衛會議。

世衛首席法律顧問所羅門(Steven Solomon)於當地週一(4日)對傳媒表示,世衛是基於聯合國自1971年實施的政策、而認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他指出世衛的職能是維護國際公共衛生體系、依循規章及科學證據行事,地緣政治並非考慮因素,世衛秘書處也無權決定讓任何一方參與世衛大會,台灣資格問題取決於世衛全數194個會員國。

不過,所羅門確認目前已有兩個會員國提出議案,要求將是否讓台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衛大會列入議程。

陳時中:世衛有責任處理問題,台灣仍未收到世衛大會邀請函

台灣衛生福利部部長兼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確認,台灣目前仍未收到世衛大會邀請函。陳時中形容所羅門的說法是「官僚回覆」,認為即使世衛無權決定台灣資格、亦有責任處理相關問題。

陳時中指出所羅門言論將1971年的決定奉為「其來有自」,事實上是不負責任。他強調若考慮世界形勢轉變、世界衛生人權需求不斷提升等因素,短短數年就應對會員國資格等問題作出更改。

世衛指美方未提供任何病毒源自中國實驗室的證據,認為美方純屬臆測

世界衛生組織(WHO)突發衛生事件規劃執行總監賴恩(Michael Ryan)於當地週一(4日)對傳媒表示,世衛至今未有收到美方提供有關「2019 冠狀病毒」源自中國實驗室的任何證據,認為美方說法純屬臆測

賴恩透露,世衛目前掌握證據顯示病毒源於大自然。他透露世衛未有收到美方提供任何關於病毒源頭的確切證據,因此在世衛角度看來,病毒源自實驗室的說法純屬臆測。他批評,當前展開任何帶有侵略意圖的調查,均會成為政治事件,背離以科學為依歸的原則。

相反,賴恩讚掦中國科學家與全球溝通和合作,共同就遏制疫情「大流行」作出努力,呼籲各方向中國科學家學習,強調只有互相學習才能找出答案。

美國總統特朗普、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等近日多次聲稱取得情報證據,顯示「2019 冠狀病毒」源自中國武漢的實驗室,但未能釐清病毒外洩源於實驗室意外、還是有人蓄意為之。然而,特朗普、蓬佩奧等至今未有透露任何相關證據詳情。

《紐時》披露華府文件,顯示華府明知重啟經濟活動將致疫情反彈

美國《紐約時報》聲稱取得華府內部文件,顯示當局預測各州重啟經濟活動將令疫情反彈,導致染疫死亡人數大幅上升。報道引起輿論質疑華府罔顧民眾健康及性命,而執意重啟經濟活動。

據報道,華府內部文件記及當局推算模型顯示,隨着多個州份重啟經濟活動,疫情將反彈至3月中的水平,未來數週的確診病例及死亡人數將持續上升,至本月底的每日新增確診病例將大幅增至20萬宗(現時為2.5萬宗),至下月1日的每日新增死亡人數增至3000(現時為1750)。

白宮發言人 Judd Deere 表示,相關文件並非白宮文件,文件亦未經跨部門審核、並未提交疫情工作組。

雖然白宮強調相關文件的內容及數據未能作實,但華盛頓大學健康指標與評估機構(IHME)的最新研究預測也顯示,急於重啟經濟活動將令疫情反彈、導致染疫死亡人數急升。

據 IHME 最新推算,隨着多州重啟經濟活動,至8月初的全國染疫死亡人數將達到13.5萬。事實上,IHME 曾於上月17日公佈同類預測數字,當時各州要求解封的聲音未如當前熾熱,IHME 推算至8月4日的全國染疫死亡人數僅約6萬。

IHME 指出,隨着多州的人口流動比率回升、以及至少31個州份預料於下週一(11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預期民眾接觸將助長病毒傳播。

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透露,特朗普打算將醫療物資供應鏈帶返美國

美國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透露,總統特朗普打算簽署行政命令、要求聯邦機構採購美國本土生產的醫療產品,藉此將相關供應鏈帶返美國、減少依賴中國。

納瓦羅接受霍士新聞(Fox News)專訪期間,批評中國政府隱瞞疫情長達六週,並趁該段時間囤積醫療物資、包括20億個口罩,釀成疫症在全球大流行。他指出,中方隱瞞疫情所造成的問題,比美中貿易分歧所產生的問題更大。

納瓦羅表示,「2019 冠狀病毒」疫情凸顯美國過份依賴中國供應的醫療產品,並透露特朗普正計劃要求聯邦機構採購美國本土製造的醫療產品,但未有披露相關行政命令的細節。

納瓦羅提及通用汽車與醫療公司合作、利用印第安納州廠房生產呼吸機的例子,說明將供應鏈帶返美國本土的重要。同時,納瓦羅提到華府計劃進一步放寬對美國藥品企業的管制,令相關企業更容易在美國營運。

有傳媒引述消息指,納瓦羅的建議,遭遇美國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等官員、以至美國商界領袖的反對。姆努欽等認為美國當前急需 N95 口罩等醫療保護裝備,擔心現時將供應鏈帶返美國,會觸動中方採取出口限制。

林鄭月娥籲李慧琼解決內會停擺局面,冀內會恢復運作後優先處理《國歌法》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今天評論立法會「內會風波」,表示期望上一個立法年度的內會主席李慧琼按照外聘法律意見、本週內「由立法會自我糾正內會停擺問題」,並敦促泛民主派議員「回頭是岸」。

林鄭月娥提到一旦內會恢復正常運作,期望內會優先處理《國歌法》立法事宜,以便儘快在立法會大會恢復二讀審議。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昨日(4日)引述外聘資深大律師的法律意見,意見認為上一個立法年度的內會主席(即李慧琼)有權力及責任在內會未能選出新任主席之前,另行召開會議處理積壓事務。外聘資深大律師的法律意見,與立法會法律顧問此前兩次發表的意見——內會的首項事務是選舉內會主席,選舉完成之前不得處理其他事務——相左。

林鄭月娥今天對傳媒表示,外聘法律意見與港府的立場一致,純屬巧合。另外,她再度點名批評目前主持內會的泛民主派公民黨議員郭榮鏗,指他任由內會討論與選舉主席無關的議程,阻撓議會運作。

「香港眾志」接獲釋示威者求助,披露有懲教職員涉嫌虐打還柙示威者

「香港眾志」今天召開記者會,進一步披露有懲教職員涉嫌虐打還柙示威者的事件。多名聲稱還柙壁屋懲教所期間遭遇虐打的示威者通過視像出席記者會,指出他們所見所受可能只是冰山一角,批評懲教人員因在監獄享有絕對權力而腐化。

「香港眾志」昨晚(4日)率先披露對多名受害示威者的訪問片段,示威者提及還柙期間曾被懲教職員無理虐打,也有示威者因在獄中唱出《願榮光歸香港》而被懲教職員掌摑。

「香港眾志」今早召開記者會進一步交代事件,秘書長黃之鋒指出目前至少有14名示威者仍然身處壁屋懲教所,而「香港眾志」此前接獲五個求助個案,全部個案均顯示懲教職員濫用私刑的情況非常嚴重、程度無異於酷刑。

黃之鋒指出,懲教職員往往會在沒有閉路電視的地方對羈押人士施虐,而且懲教不受法定組織監督,導致懲教暴力比警方暴力更難被監察。

黃之鋒提到,「香港眾志」已經要求懲教處處長回應及交代事件,並對所有濫權的懲教職員作出處分;同時,「香港眾志」正積極研究向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反映事件。

前港英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顧汝德逝世

據報道,前港英政府中央政策組最後一任首席顧問顧汝德(Leo Goodstadt)於上月24日在愛爾蘭都柏林逝世

顧汝德被外界稱為「魔僧」,本身為經濟學家,早年先後於都柏林大學聖三一學院商學院兼任教授、於香港大學法律學院擔任名譽講師,後獲香港大學名譽院士頭銜。

1989年至1997年,顧汝德擔任港英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他生前發表多本關於香港社會議題的著作,包括2018年出版的《失治之城》。該書指出香港主權移交中國後陷於危急存亡的境地,源於歷任特首的連串災難式失策和弊政,使原本令人自豪的香港良好管治制度徹底崩壞,嚴重威脅香港的福址及城市價值。

建制派組織「香港再出發大聯盟」舉行成立記者會

兩名中國全國政協副主席兼香港前特首董建華及梁振英牽頭成立建制派組織「香港再出發大聯盟」,組織今天舉行成立記者會。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成員發表共同聲明,呼籲堅守「一國兩制」、重振經濟,推動香港再出發。

董建華表示,香港正面對疫情、經濟及政治三大危機,港人必須團結、不讓主張「攬炒」的人成功。梁振英則提到,組織會協助年青人就業,本週末會向全港市民派發1000萬個口罩。

大聯盟由董建華及梁振英擔任總召集人,中國全國人大常委譚耀宗擔任秘書長,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譚惠珠等12人擔任副秘書長。

大聯盟目前有逾1500名共同發起人,包括四大地產商代表——長和系資深顧問李嘉誠、恒基兆業創辦人李兆基、新世界發展主席鄭家純及新鴻基主席郭炳聯。另外,港府多名前官員也參與發起大聯盟,包括梁振英特首任內的多名問責官員、警務處兩名前處長鄧竟成及曾偉雄,以至上月剛剛離開現屆政府問責團隊的劉江華及劉怡翔。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