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被疫情改變的生活2019冠狀病毒疫情

病毒接觸者全球監控大網:健康與隱私可以兩全嗎?

不到兩個月內,已有28個國家開始使用數字監控技術應對疫情。這一張張以追蹤每個普通人為目的大網,將會帶來一個怎樣的未來?

插畫:Tseng Lee

特約撰稿人 張夢圓 發自德國杜塞多夫

刊登於 2020-04-22

#被疫情改變的生活#2019冠狀病毒疫情#全球疫情觀察

如何尋找隱形病毒的傳播路徑?大流行病的陰影下,各國政府正競逐使用監控技術來控制2019冠狀病毒(COVID-19)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人臉識別攝像頭和體温熱像儀出現在公共場所,警方動用無人機巡街羞辱違反居家禁令的人,權力機構收集手機位置數據監視隔離狀況……然而,多少數字化舉措,是在借防疫為名行侵犯隱私權之實?電子監控忽然氾濫,背後又有多大合理性?這是「温水煮青蛙」狀態下的普通人愈發難回應的問題。

據聯合國區域間犯罪和司法研究所人工智能和機器人中心主任伯利茲(Irakli Beridze)統計,截至4月20日,也即疫情在世界範圍擴散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內,已至少有28個國家開始使用各類數字監控技術應對2019冠狀病毒病,其中23個國家採用接觸者追蹤應用程序(APP),10個國家使用先進的物理監控技術(比如部署裝有熱傳感器的面部識別攝像機、用於監控公民居家隔離的無人機和CCTV攝像頭)。這個名單還在快速變長,德國、法國和挪威等國都在部署從5月初鋪開使用追蹤APP。

在有健全制衡機制的國家,這些防疫措施是成比例且合法的,但在有些國家,這些措施匆忙經過立法機構,未經充分審查就予以實施,甚至有國家越過立法機構直接動用追蹤恐怖分子的情報工具來定位冠狀病毒患者。

就在不久前的歷史教訓是,有些權利一旦讓渡就再難收回:911後,公民被告知國家需要加強監控手段和數據共享以應對恐怖主義,但在此後20年間,情報機構在真正阻止恐怖主義行動上作為寥寥,卻被斯諾登等吹哨人揭露嚴重的權力濫用。縈繞2019冠狀病毒病危機時代的不確定性,無人知曉這種數據收集還會持續多久。等到大流行病真正結束後,各國政府又是否會將擴張後的監控能力縮減到疫情爆發前的狀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