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

中美「媒體戰」升級:媒體是池魚之殃,還是下一個「主戰場」?

從中國吊銷3名美國記者的簽證,到美國縮減中國官媒60名在美員工,再到中國驅逐3家美媒的十多名美籍記者……媒體已成中美衝突的前線。

2017年3月13日,記者在人民大會堂外拍攝新聞報導。

2017年3月13日,記者在人民大會堂外拍攝新聞報導。攝:Nicolas Asfouri/AFP via Getty Images

端傳媒記者 門悅悅、鄭佩珊、陳莉雅、張妍 發自 北京、香港、台北、華盛頓

刊登於 2020-03-19

#中美貿易戰

2020年3月18日,中國外交部發布通告,對美國2月18日將5家中國媒體機構列為「外國使團」等措施,採取反制。媒體代替貿易,成為中美衝突的下一個戰場。

根據通告,《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美國之音》、《時代週刊》這5家美國媒體的駐華分社,需提交中國境內的所有工作人員、財務、不動產信息等書面材料。前三家媒體中,記者證於年底到期的美籍記者還要在10日內交還記者證,並不得在中國、包括港澳地區從事記者工作。外交部還表示,針對美國對中國記者在簽證、行政審查、採訪等方面採取的限制措施,會「對美國記者採取對等措施」。

其實早在2月份,駐中的美國記者已經開始「被撤退」之路。2月19日,中國宣布吊銷《華爾街日報》三名駐北京記者的記者證,理由是對該報2月3日刊登的評論文章《China Is the Real Sick Man of Asia(編譯:中國是名符其實的「亞洲病夫」)》作出懲戒。隨後,3月2日,美國要求被列為「外國使團」其中四家中國新聞機構縮減在美員工人數,從總計160人減至100人。

不斷升級的制裁,讓受波及的媒體從業者慌亂,一些駐紮在中國十幾年之久的資深外媒記者,要在有限的幾天時間裏,匆忙安排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與這些外國記者長期合作的中國研究員和助手(fixer),也在茫然中焦慮未來去向。該通告中涉及的港澳條件,是否意味着對一國兩制的破壞?香港的新聞自由能否持續?這場中美經貿和科技衝突在媒體領域的延續,是否意味着下一場更激烈對抗的開端?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