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2019冠狀病毒疫情

疫情下的「中國製造」與全球採購:抗疫物資都去哪了?

政府的大額海外採購和工廠的「出口轉內銷」,已經和民間捐贈形成零和博弈。主持大多數物資供給和調配的政府部門卻在爭議中隱身。

2020年2月17日,中國河北石家莊一間工廠,工人每天生產26000件防護服,並於24小時內將其送到武漢。

2020年2月17日,中國河北石家莊一間工廠,工人每天生產26000件防護服,並於24小時內將其送到武漢。攝:TPG/Getty Images

端傳媒記者 柳石、張妍 發自香港、華盛頓

刊登於 2020-03-02

#新冠肺炎#中國製造

周華所在的急診科,直到2月10日才漸漸感受到物資壓力的減弱,然而這距離武漢市「封城」已過去大半個月。在此期間,就職於武漢一家大型醫院急診科的周華及同事們,反覆在消毒水中浸泡一次性的護目鏡,甚至身穿武漢衞健委下發的非醫用防護服出診——無法封閉,且布滿小孔,也沒有常見醫用防護服的塗層。「總比不穿強,」周華說。

自疫情披露以來,無論是政府調配、海內外民間捐贈,似乎都無法填滿一線醫護人員的需求。一些擁有中國政府背景的非盈利組織,例如紅十字基金會,因囤積物資、配發不力等遭到公眾質疑。然而,冰山一角之外,主持大多數物資供給和調配的政府部門卻在這些爭議中隱身。

直到二月末,仍有身在武漢的醫療人員向國際社會求助,表示物資告急,這封求助於3日後在作者所屬的廣州醫科大學要求下被撤回。經過數週的調查和數據整理,端傳媒發現目前國內醫療前線的物資主要有三個來源:國內工廠生產、出口轉內銷和海外採購,政府在其中均起到絕對的主導作用。在內部生產力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授意外資醫藥企業的中國生產商「出口轉內銷」,同時發起了總額驚人的全球採購,並和民間採購、捐贈形成了零和博弈——許多民間團體想捐物資卻買不到,許多國家不約而同地斷貨,因為幾乎都被中國政府買空。

2020年2月3日,武漢市隔離區的一間病房裡,醫護人員巡視病房並查看隔離人士的肺部CT圖像。
2020年2月3日,武漢市隔離區的一間病房裡,醫護人員巡視病房並查看隔離人士的肺部CT圖像。攝:STR/AFP via Getty Images

疑問接踵而至。政府的採買分配究竟如何進行?為什麼海關公示的進口量與政府公布的物資額差異巨大?從全世界而來的物資都去了哪裏?武漢和湖北究竟被分配了多少?以及最重要的,物資供應的「黑洞」究竟存在於哪一環。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