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2019冠狀病毒疫情

一名病人會傳染多少人?疫情會爆發?病毒數學模型的建立和困難

「如果(數學模型推算出來的)數字比(當局)所公布的確診個案多,(那麼當局)是否可以再加把勁抗疫與防疫?是否要再做好一點,往前多走一步,去檢視有什麼漏網之魚的可能?」

2020年2月22日,上環一名戴上口罩的男士。

2020年2月22日,上環一名戴上口罩的男士。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姜素婷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0-02-27

#解碼新冠病毒

恰好一個月前,1月27日大年初三凌晨12時許,一封來自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的採訪邀請突然彈進記者的手機屏幕,通知當天下午3時有一場記者會,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會更新他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數學模型推算。

此前6天,年廿七,梁卓偉才就相同主題舉行過記者會,當時中國大陸以外的輸出個案只有4宗,這也成為他當天發布的數學模型的推算基礎之一。然而,疫情發展之快,無人能預料,第一次記者會翌日(1月22日)中午,輸出個案已上升幾近1倍,達到7宗,梁卓偉遂在Twitter發推文,指21日那天發布的推算因而不再有效。而大年初三的第二次記者會的內容,就是按當時最新的發展而更新估算的。

新冠病毒(COVID-19)疫情持續蔓延,截至2月27日公布的數據,中國政府公布確診人數為78,497人,死亡2,744人,而在韓國、義大利、日本、伊朗等地,已出現上百甚至上千的大量確診個案,全球的科研人員都正與病毒競賽,欲預測病毒的傳播規模和路徑,進而控制其進一步傳播。在香港,港大團隊已在《刺針》上發表其預測病毒在中國內地以至全球傳播規模的正式論文,香港中文大學(中大)正在模擬香港阻截新冠病毒疫情擴散措施的有效程度,論文尚未發表。而在英國、美國、德國等的科研人員都正在建立不同類型的數學模型,用數字和科學追擊病毒。

話說回頭,港大如此趕急的記者會通知,以至他們不斷修正的推算,反映的不只是疫情之下,學術論文發表要與光速競賽,也是「幕前」的臨床醫護人員,以至「幕後」的公共衞生學者對抗新發傳染病突襲之下的分秒必爭。到底數學模型是什麼?科研人員又是如何建立模型的?端傳媒就此採訪了正在建立相關數學模型的中大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助理教授郭健安。另外,我們曾多次聯絡港大醫學院梁卓偉數學模型團隊邀約訪問,至截稿未獲回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