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me ON深度

合成器以後:遊戲音樂的故事

進入2000年代,遊戲中可以出現製作人想要的任何音樂,但對我而言,90年代的許多遊戲音樂總是有種當代遊戲中少見的氣質。

特約撰稿人 Poppel Yang

刊登於 2021-02-20

#Game ON

電子遊戲的英文正名為 video game,恰好強調了它最為搶眼的特點:視覺效果。的確,談到某款電子遊戲,人們常常會首先聯想到它的環境設計、人物造型,甚至是UI風格。與此相比,電子遊戲中的「音」則很易被忽視。事實上,「音」常常潛移默化地影響一部遊戲整體基調的塑造。在2020年代回看遊戲音樂在1990年代初的革新以及隨之而來的多樣化進程,仍然能為在今天更好地體驗或開發遊戲提供啟發。

1990年代的即時戰略:工業音樂與管絃史詩

1980年代,兩三個 geek 花一年半載做出幾十甚至上百小時的遊戲是家常便飯。但這些遊戲中要麼沒有音樂,要麼只配備非常簡陋的音樂,相比家用機和街機上更加商業化的作品,聽起來更像是計算機主板報警發出的哀嚎。

1990年代初,大容量 CD-ROM 光碟開始取代儲存空間逼仄的軟盤(磁碟),成為承載遊戲的介質,這意味着遊戲中可以出現更多更華麗的多媒體音畫內容,遊戲也隨着音樂開始換代。隨着支持16-bit 44.1 kHz(CD音質)採樣率的電腦聲卡的問世和普及,在遊戲過程中享受高保真音樂不再是幻想,1980年代遊戲內常用的FM合成器音源(俗稱為「芯片音樂」,Chiptune)即將退出主流遊戲的舞台。

譜寫芯片音樂用的tracker軟件:demoscene社區中產出的芯片音樂一直是計算機文化圈在音樂上取得的成就之體現
譜寫芯片音樂用的tracker軟件:demoscene社區中產出的芯片音樂一直是計算機文化圈在音樂上取得的成就之體現

不少遊戲製作公司也開始跨界聘請遊戲工業外的其他職業音樂人和當紅樂隊來為遊戲譜寫高保真度的音樂。一時間無論是搖滾樂和金屬樂,還是中古民謠和管絃樂,都成了不同遊戲的可選配樂流派。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