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2019冠狀病毒疫情

疫情來襲,中國公民意識會重新甦醒嗎?

走過的人說樹枝低了,走過的人說樹枝在長。

2020年2月5日,一名中國婦女戴著一個口罩走在一條被關閉的商業街。

2020年2月5日,一名中國婦女戴著一個口罩走在一條被關閉的商業街。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李大貓

刊登於 2020-02-12

#新冠肺炎#中國#評論

瘟疫如同放大鏡,將中國統治系統的黑暗、腐敗、無情、無能,戲劇化地集中展現。去年底至今,越來越多曾經相信「國家總是有辦法的」、「中央會負責的」的民眾恍然大悟:當權者追求「國泰」,但並不一定包括「民安」,專制國家的「賢能政治」,似乎不再能承載幻想。有分析者據此認為,疫情導致的民怨爆發和往常稍縱即逝的社會不滿不同,是真正的歷史性民意轉折點。

的確,重大災害引發社會變革有例在先。2008年汶川地震時,中央暫時下放了救災行動權限,據清華大學NGO研究所統計,那年年底成立的大陸民間組織有超過200萬家之多,繁榮持續數年之久;人們對救災、安置、重建的關注,部分轉變為關注日常公共事務的習慣,於次年誕生的大型社交平台「新浪微博」,在成立後迅速成為政治討論集散地。很多學者(如俞可平、高丙中、李景鵬等)都認為2008年是中國「公民社會」元年。

儘管輿論監控遠遠走在抗疫前頭,政治討論仍難被徹底噤聲。新冠肺炎危機中,也湧現出了不少懷疑國家宣傳、反思自身既有立場、並轉而批判當權者的個人。當人們集體吹哨紀念李文亮,當新冠疫情版「五大訴求」刷屏,當微博上要求言論自由,你就可以看到各種嘗試打破利維坦鐵甲的努力。

只是,僅僅在21世紀,對中國政治的積極預測就已經破滅過多次。此刻的民間反抗仍面臨種種阻礙,例如緊急狀態下的「非常舉措」正在強化國家的社會控制;民眾的反抗意識和行動手段均不成熟;即便面對共同敵人,精英和更廣泛大眾之間、大眾各群體之間,訴求也高度割裂;關於反抗的目標,社會更缺乏基本共識。希望促進社會進步的行動者、分析者、觀察者都需認知這些處境,才能找到困境之外的發力點。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