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報2019冠狀病毒疫情

1月31日疫情更新:世界衞生組織宣布2019新型冠狀病毒構成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

2020年1月26日,東京銀座地區不少行人都戴著防護口罩,以防止病毒蔓延。

2020年1月26日,東京銀座地區不少行人都戴著防護口罩,以防止病毒蔓延。攝:Charly Triballeau/AFP via Getty Images

端傳媒編輯部 發自布魯塞爾

刊登於 2020-01-29

#新冠肺炎

1月31日更新

香港時間1月31日凌晨,當地時間1月30日晚間,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正式宣布,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爆發構成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簡稱PHEIC)。

譚德塞說:「沒有理由採取不必要的措施干預國際旅行和貿易。我們呼籲所有國家基於事實作出一致的決定。」

譚德塞補充:「這不是對中國的不信任票,相反,世界衛生組織繼續相信中國有能力控制疫情。我們必須支持衛生條件相對差的國家。」

「如果一些國家不必要地超過全球標準,世衞組織可以要求這些國家承擔責任。以確保國際應對是基於證據、得到衡量和平衡的,以既不過度反應也不欠反應的方式來保護人類健康至關重要。」譚德塞說。

1月29日更新

1月29日,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宣布,將于明日再次召開《國際衞生條例(2005)》緊急委員會會議,就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爆發是否構成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以下簡稱PHEIC)再次進行評估。

PHEIC是由世界衞生組織下的緊急情況委員會依據國際衞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IHR)提出的一份正式聲明,已為194個國家採納。

1月23日,世界衞生組織決定暫不針對2019新冠狀病毒宣告「國際關注公共衞生緊急事件」。該決定當時引起了許多全球衞生專家的批評。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PHEIC)的宣布影響到國際政治和經濟,需要世界衞生組織平衡科學建議和其他考量。世界衛生組織對於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PHEIC)的宣佈,向來謹慎。

世界世界衞生組織與1月29日再次召開緊急委員會會議,再次評估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疫情。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是由世界衞生組織下的緊急情況委員會依據國際衞生條例(International Health Regulations,IHR)提出的一份正式聲明,已為194個國家採納。

1月23日,世界衞生組織決定暫不針對2019新冠狀病毒宣告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該決定當時引起了許多全球衞生專家的批評。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的宣布影響到國際政治和經濟,需要世界衞生組織平衡科學建議和其他考量。世界衛生組織對於PHEIC的宣佈,向來謹慎。

至今,美國、澳洲、日本、韓國、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新加坡、尼泊爾、阿聯酋、法國、加拿大、德國、斯里蘭卡等國都已經出現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確診病例。目前,一些國家已經就防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而採取了一些入境管制措施。

何為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

2003年SARS之後,世界衞生組織首次確定了「嚴重、異常或意外的」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國際衞生條例(2005)》列出了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的兩項前提:一、通過疾病的國際傳播,對其他國家構成公共衞生風險,以及二、可能需要協調的國際反應。

確定事件是否為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的責任在於世衞組織總幹事,其需要召集一個專家委員會,即《國際衞生條例》緊急委員會。該委員會向總幹事提供在緊急情況下緊急頒布的建議措施,即臨時建議。

臨時建議的衞生措施將由發生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的締約國或其他締約國實施,以預防或減少疾病的國際傳播並避免對國際交通的不必要干擾。

若總幹事與受災國家之間對事件的評估不一致,緊急委員會會就是否將事件確定為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提供建議。在整個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期間,緊急事務委員會都會繼續向總幹事提供建議,包括對建議措施和確定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終止的任何必要更改。

世衞組織維持《國際衞生條例》專家名冊,並從該名冊和/或世衞組織專家諮詢小組和委員會中選出《國際衞生條例》緊急委員會成員。緊急情況委員會的至少一名成員應是事件發生地所在締約國提名的專家。

宣布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意味著什麼?

宣布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將賦予世衞組織擴大的權力,包括能夠就各國應如何應對提出建議,包括是否實施貿易和旅行限定。

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的宣布,還可引起全球對解決這一疾病爆發需求的關注,可以加強公共衞生措施、資金和資源,以預防和減少國際傳播。世衞組織還可能給出貿易和旅行方面的建議,包括對旅客進行機場篩查。

世界衞生組織通常會避免破壞性的貿易限制。如果防疫措施切斷了外界與應對疫情的國家之間的旅行和貿易,可能會讓各國對於疫情信息的公開變得更不透明。世界衞生組織總幹事也可以透過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的宣布,敦促各國不要關閉邊境或限制貿易。

不過,該定性仍會帶來一系列連鎖反應,包括對疫情國的經濟衝擊。

歷史上都有哪幾次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

目前有全球仍有2項還在活躍的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正在剛果民主共和國暴發的埃博拉疫情,以及脊髓灰質炎(也即小兒麻痺症)的繼續傳播。

迄今為止,世界衞生組織共宣布了5次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除了上文所述的兩項,還有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4-2016年的西非埃博拉疫情和2015-2016年的寨卡病毒(Zika Virus)。

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爆發埃博拉病毒一年後,在2019年6月14日,世界衞生組織才宣布其為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在疫情自2018年爆發以來,緊急委員會已經三次決定反對宣佈其為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

世衛組織在宣佈了2009年甲型H1N1流感為國際公共衞生緊急事件,最終受到許多批評,因為該病毒最終被認為與季節性流感特征相似。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