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台灣的總統大選,在無數個驚嘆號中落幕。民進黨籍總統蔡英文以超高的817萬票贏得勝利,得票率57%,號稱台版「八一七公報」。聲勢浩大的國民黨韓國瑜,則以552萬票落敗,得票率38.6%;蔡英文大贏265萬票,創下台灣選舉史上得票最高紀錄,遠超過2008年馬英九的765萬票。
註:《八一七公報》全稱《中美就解決美國向台出售武器問題的公告》,於1982年8月17日簽署,為美中建交三個聯合公報中最後一個。主要承諾美國將「逐步減少對台灣的武器出售,並經過一段時間導致最後的解決」。而中國則重申「爭取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卻未宣示放棄武力統一。
同時,蔡英文也發揮了母雞帶小雞的效應,民進黨也在立委選舉中大勝。總席次雖由68席掉到61席,但仍單獨過半;國民黨則由原本35席稍漲為38席,總體變化不大,但不分區還多了兩席。柯文哲的台灣民眾黨得到5席不分區,取得2024總統選舉門票,也算有所成績。時代力量依然維持3席,親民黨未過門檻,暫時消失在台灣政壇。
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原本號稱「中霸天」的台中顏清標家族顏寬恒,居然敗給初出茅蘆、主張台獨、並且掛無黨籍參選、擔任台灣基進黨發言人的3Q哥陳柏惟;雲林張榮味家族的張嘉郡,敗給了民進黨蘇治芬;彰化兩個派系兼黑道頭頭,一個是曾有殺警前科的全國農會理事長蕭景田,一個是曾有販毒前科的縣議員張翰天,也雙雙落選——國民黨向來仰賴的地方派系與黑金勢力,在此次選舉後大幅滑落,令傳統政治板塊產生巨大裂痕。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投票率。這次投票率高達74.9%,投出1446萬票,遠超過2016年的66%。選前兩天開始,返鄉投票人潮塞爆了高鐵列車、國道客運、與高速公路,而且年輕人相當多。
選前便有臉友寫道:「蔡英文贏韓國瑜100萬以下叫選舉,贏100萬以上叫公投。」大贏265,衝到817,這種數字根本不是蔡英文跟韓國瑜在選,而是台灣人跟習近平在對選,這是一次台灣人民「把大選當公投」的民意展現。當然,國民黨方面也犯下不少錯誤,才造成這場大敗。
驕兵必敗韓國瑜
事實上,初選勝利也是韓國瑜聲勢的頂點。
時序回到2018年底,11月24日的選舉,韓國瑜「一人救全黨」,令民進黨一夕之間丟掉15個縣市長寶座,連本盤高雄市都被韓國瑜給「端了」。上一次出現這種慘況,是在2014年的縣市長選舉,台北市長候選人柯文哲的外溢效應,加上當年太陽花學運,激發了年輕人參與政治的意願,加上對馬英九的不滿,一口氣打垮了國民黨15個縣市,為2016年蔡英文的總統勝利打下基礎。
再上一次,是陳水扁執政末期的2005年縣市長選舉,國民黨在23席縣市長中取得14席,民進黨僅得6席,奠立了馬英九當選的基礎。2009年也是一樣,國民黨在17席縣市長中取得12席,民進黨僅4席,為2012年馬英九連任穩固了江山。
於是,台灣的政客們,尤其是國民黨人,普遍有一種迷思:「前一年地方選舉的大勝,就等於總統選舉的勝選保證。」於是,2014年國民黨大敗後,竟然無人敢接黨主席,朱立倫後來接了,卻又不願宣佈參選2016年總統大選,才讓洪秀柱意外出線,後來還演出「換柱」風波。
2018年九合一地方選舉的大勝,無疑給國民黨人打了一劑強心針,所有人都覺得2020總統大選勝利在望,於是紛紛跳下來參加總統初選,搶奪總統候選人資格,因為他們認定,在民眾厭惡民進黨氛圍如此濃厚的狀態下,「初選即大選」,國民黨候選人披掛的彩帶,不只是門票,更是神符,可以保證他們順利走進總統府。
國民黨初選就在這種氛圍中展開。支持韓國瑜的鐵粉們,堅持「非韓不投」,從6月1日凱達格蘭大道號稱50萬人的造勢,嚴重打擊了其他候選人的參選意志,因為沒有其他人能跟韓國瑜一樣,動員這麼多人走上街頭來搖旗吶喊,他們召喚不出深藍鐵粉的熱情,最後紛紛退縮,韓國瑜出線。但初選造成的裂痕,始終無法彌補,最後郭董出走,再也沒回來。
事實上,初選勝利也是韓國瑜聲勢的頂點。韓國瑜的聲望與信任度,在他宣佈參與國民黨總統初選的那天,就開始轉折下滑。信任度下滑使其無法擴張,難以爭取中間選民,只能一直向深藍靠攏。加上他荒腔走板的言行,更讓他的厭惡度快超過蔡英文。在歷次的民調中,蔡英文的厭惡度曾高達45%,但韓國瑜卻高達65%。2020年選舉,變成了「討厭蔡英文」與「討厭韓國瑜」的對決。
這是一種存在於國民黨基因裡的先天特性,情況不好時,國民黨相當團結。但只要情況一轉好,國民黨人就會像一群辛辛苦苦爬上山頂的登山客,帳蓬也搭好了,酒水烤肉都備好了,卻為了誰去點燃營火打成一團,然後整批人就有辦法找到一個懸崖,然後一起跳下去,直接摔落谷底。
中國因素
國民黨與韓國瑜始終沒有認清,從習五點到反修例,是一次巨大的撞擊,使得台灣政治意識與社會氛圍,產生了板塊位移,國民黨剛好在這個斷層線上。
在國民黨內忙著搶奪總統門票的同時,兩岸發生了大事,但國民黨人完全沒有意識到這事的重要性。
2018年底的大勝,大陸國台辦也搶佔先機,強力推動「反獨促統」之念,最後就表現在2019年1月2日的「習五點」之中。
習五點對台灣的刺激,筆者已寫在去年拙文「韓國瑜待拆的三顆未爆彈」之中,不再贅述。當時國民黨正忙著內爭,無心於此,但剛剛敗選,心焦如焚的蔡英文,卻以總統的高度抓到了這個戰機,迅速發表「拒絕一國兩制」、「不求戰也不畏戰」的對應,贏得相當多的正面迴響。
到了6月香港反修例開始,正在初選的蔡英文又撿到了槍,不斷表達台灣力挺香港爭取民主自由的立場。7月12日,訪美的蔡英文在哥倫比亞大學演講中,明確定位兩岸的競爭,是民主自由與威權獨裁的戰爭,「香港的『一國兩制』經驗,向世界明白揭破了獨裁和民主無法共存的事實。」從此,兩岸的問題不是民族問題,而是制度問題,民進黨的兩岸訴求就此定調。
接下來,香港政府對於勇武派的強力鎮壓與暴警形象,源源不斷地提供反中力量槍砲子彈,讓台灣民眾決心拒絕一國兩制,並且佩服起香港人的同體感,尊敬起香港人民的勇氣,並轉成一種長久的記憶,形成價值底線。韓國瑜與國民黨,以及所有幫大陸講話的政治人物,都成了「中共代理人」。到11月24日香港區議會選舉,泛民大勝,大陸開始放緩對港政策,但已經來不及了。
因此簡單來說,台灣民眾對習五點與反修例的態度是,民眾期望台灣的「一家之長」,表現得像個家長,人家侵門踏戶來門口嗆聲,至少敢嗆回去;隔壁鄰居打小孩,也該出個聲制止一下。但藍營政黨領袖所表現出來的,卻是忍氣吞聲,唯唯諾諾,只會一直強調自己不會賣台,拒絕一國兩制,然後又大談「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忙著自我辯解,卻不敢強勢回應。
然後,國民黨的不分區名單中,居然出現一路挺對岸的邱毅、吳斯懷、葉毓蘭等名字,黨主席吳敦義還自列比安全名單更安全的第8名時,簡直是在給已躺平谷底的國民黨腳下,又挖了個天坑。
國民黨與韓國瑜始終沒有認清,從習五點到反修例,是一次巨大的撞擊,使得台灣政治意識與社會氛圍,產生了板塊位移,國民黨剛好在這個斷層線上,三十年來的兩岸論述,已面臨著土壤液化,對於年輕世代,完全失去了說服力與號召力。
加上國際上以美國川普為首的反中勢力愈來愈大,而且此一趨勢短期內不會改變,更加強了反中親美的意識,使所有想在美中之間,調和鼎鼐、息兵止戈,甚至兩邊得利的企圖,全都化為泡影。
國民黨從未認清台灣政治板塊的變化
一路放棄年輕人,又掃不光中老年人,結果世代戰爭沒打成,卻被世代夾殺。
現在台灣40歲年代的人,在15、16歲剛開始有政治意識與社會意識的時候,已經歷過台灣第一次總統選舉。所以,他們成長於理所當然的民主自由環境之中,不知道什麼叫作「戒嚴」,不能習慣威權管制,沒有省籍意識,沒有政黨忠誠度,也沒有服從權威的習慣。而習於操作藍綠切割的選舉老將,完全不能理解2014年以後台灣的政治生態。
就是這些40歲以下的年輕世代,2014年因為太討厭馬英九,於是一人一拳把國民黨打成滅門血案;2018年又太討厭民進黨種種囂張拔扈作為,一人一票滅頂民進黨15縣市。民進黨曾以為這些年輕人是「天然獨」,國民黨去年大勝後又以為這些年輕人從此拋棄了民進黨,柯文哲則以為年輕人永遠是他的粉。結果他們都錯了,年輕人就是一個個「天然台」的自由基,習慣於台灣式的社會運作,平常不關心政治,投票率大約五成,但如果有人讓他們群起不爽,就會一窩蜂跳出來投票,粗估大約可以增減7~8%的得票率,在任何選舉都足以影響選情。
國民黨的第一個錯誤是忽略年輕人的感受,韓國瑜靠著反同婚等議題,吸納了不少老人票,他的外省軍人血統召喚了外省掛,江湖氣息又快速收攏了地方派系,達成國民黨近十年來無人可達成的本土藍與外省藍整合,於是他覺得這樣就夠了,只要把這些本盤叫出來,他們的高投票率便足以保證當選。
但他輕忽了所有民調中顯示的警訊:20-29歲年輕人七成以上是小英的;30-39歲最少也有六成英派,40-49歲小英還能贏到15%以上,韓國瑜到50歲以上才開始贏小英。韓營一直認定,年輕人投票率低,老人投票率高,少子化下,老人人口又多,於是一路忽視年輕選票。
結果證明韓營完全錯得離譜。當兩岸議題一出,40歲以上傳統藍綠/本省外省的情結就被召喚出來,投出來的票一半一半,就算韓營再厲害也頂多拿到55%左右。但年輕選票一旦被香港同輩們激發出來,投票率高到6成以上,幾乎全是小英的選票,此時韓國瑜要面對的是「世代夾殺」,而非「世代對抗」。
韓國瑜一路放棄年輕人,又掃不光中老年人,結果世代戰爭沒打成,卻被世代夾殺,重現了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連勝文的大敗場景。
國民黨的未來——換人當主席有用嗎?
國民黨的角度來說,這次大敗的根本原因,出在結構問題。
開票當夜,各方開始揣測,吳敦義已率領所有黨務高幹總辭,黨中央真空,誰來補位?韓國瑜會不會被韓粉們再度以改革黨中央為名,拱上黨主席寶座?敗軍之將,不敢言勇,讓國民黨變身為「國瑜黨」會比較好嗎?這些仍有待觀察。
其實,國民黨換誰當黨主席,如果沒有認清前述的根本問題,也只能算是換個人來當海砂屋的屋主。新的主席必須面對的是結構問題,有不惜砍掉重練的決心,才能改頭換面,否則也只能賭著這間百年老店,擇吉日坍塌而已。
第一個,國民黨需要的不只是一個新的黨主席,而是整個「資深」世代都要換掉,形成一個可以互相支援,互相信任,背靠背作戰的戰友團隊,並以此為核心,消滅黨內「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內鬥內行、外鬥外行」、「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官僚文化,作為所有作戰的核心。否則其他一切再好的提議與作法都沒有用,因為都會在執行過程中被官僚體系給吃掉。
國軍名將張靈甫於1947年孟良崮戰死前,曾上書老蔣:「以國軍表現於戰場者,勇者任其自進,怯者聽其裹足,犧牲者犧牲而已,機巧者自為得志。賞難盡明,罰每欠當,彼此多存觀望,難得合作,各自為謀,同床異夢。」(摘自蔣中正於中華民國36年6月5日在軍官訓練團第三期研究班講話)可嘆的是,七十多年來,國民黨的文化從未改變。如果新任黨主席無法進行這種「基因改造」,誰上來都沒有用。
其次,重新設定兩岸立場,與對中華民國的總體論述。傳統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已經沒有半點說服力。國民黨必須將中華民國視為一個完整的主權獨立國家,而不是面對對岸矮半截的國家,更不是聽命於對岸指令,怕得罪對岸宗主國的兒皇帝,再進行兩岸論述的研修,即使與蔡英文兩岸和平,兩岸關係正常化的概念相近也沒關係。「凡戰者,以正和,以奇勝。」起碼在兩岸議題上可以與綠營打平打和,國民黨較強的政策論述才有發揮空間。尤其在國際反中氛圍濃烈的形勢下,向中國一面倒,恐非明智之舉。
最後,國民黨必須對台灣整個社會結構、集體價值、投票行為、世代差異、關係網絡、訊息傳遞方式,作一次全面的研究與理解,並依此制訂組訓計劃與作戰計劃。而不是讓老人家們成天在會議上嗆年輕人:「我吃過的鹽都比你吃過的飯多。」結果整批老人先送去洗腎。因為這世界已經不一樣了,而且是結構與地基都在動搖的那種不一樣,而不是外牆掉漆那種不一樣,國民黨上上下下,都必須適應新世界的變遷,適應板塊移動,找出方法來制止與對付土壤液化,同時打掉重建那間滿是坑洞的海砂屋。
從國民黨的角度來說,這次大敗的根本原因,出在結構問題。這些結構問題使老將軍們永遠在打上一次戰爭,就跟二戰初期迷信馬其諾防線,最後被德軍一舉殲滅的那些法國老將軍一樣。國民黨現在跟枯萎的老樹一樣,整根砍倒,化為腐土,再生新芽,都比讓枯藤老樹昏鴉,繼續盤據在那兒,來得有希望。
一個健康的在野黨,才會養出健康的民主政治。民進黨大勝之後,許多人更期望看到一個健康的國民黨,而不是繼續無力監督,無聊抗爭的反對黨。
(吳崑玉,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擔任過國會助理,多方參與政治實務,現在為自由撰稿人、政治評論員,及企業顧問)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