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19年台灣政壇的最大驚奇,就是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入陣國民黨初選,而後卻退黨、退選的政治奇幻之旅。郭台銘與柯文哲、王金平乃至於宋楚瑜對第三勢力競合動態,也一直是台灣政局乃至島外、國際關注的焦點。
但在總統大選回歸傳統的藍綠對決加一(親民黨宋楚瑜)、大局底定之後,國會席次分佈反而才是2020政壇新局的關鍵。隨著郭台銘推動「二大二小」主張、柯P則堅持「三黨不過半」戰略,民進黨是否還能繼續單獨過半?第三勢力的各個小黨又能否闖出一片天?
在一片亂局之中,一個政壇從未聽聞的名字躍上枱面,成為郭柯交集與意志的代言人。他以推動「郭柯合」的「台灣坂本龍馬」自居,從民調分析戰略的幕後身份浮出參選立委,首次出陣就坐擁柯文哲、郭台銘及宋楚瑜三人站台的規格,恐怕是前無來者。
他是新北市立委第10選區(土城、三峽)候選人李縉穎,但他究竟是誰?
非典型政二代
李縉穎首次為人所知,是去年七月初在全台最大BBS板PTT發布《一位藍底鑲白旗政治幕僚的真心話》一文,他以民調分析的方式寫道,如果台灣人民沒有任何作為的話,韓國瑜將無懸念通過國民黨初選,甚至可能成為總統,他呼籲不要在國民黨初選投給韓國瑜。
35歲的李縉穎不能說沒有背景。其父親是連任四屆的前立法委員、前國安會諮委、亞東關係協會會長李嘉進,母親則曾任鶯歌鎮民代表,因此他算是出身於地方政治世家,也就是社會上慣稱的「政二代」。不過,他的發跡過程並未依靠父輩庇蔭,無論是參與黨內選戰、後續到柯、郭陣營工作,其父幾乎是最後才知道的人。
2017年國民黨大敗後最難堪的關口,他因緣際會加入黨主席選戰,運用數據分析專業及空戰操作,協助當時宣布參選黨主席的前副總統吳敦義。吳後來順利一輪過半當選國民黨主席,而李也因此結識了一批剛從執政單位退下來的國民黨新生代。
但李並未因此留在國民黨,國民黨也未曾真正重用他。李縉穎決定不靠關係、背景,自己在政治圈闖蕩。他參與台北市政府的人才海選,以精準的數據分析讓柯文哲印象深刻、通過選拔,最後成為柯文哲幕僚——直屬市長的國際政經戰情室主任研究員,為柯規劃國際出訪及戰略調研工作。柯文哲訪美、訪日及上海論壇之行,背後都有李縉穎操刀的身影。
曾有媒體試著在網路搜尋「李縉穎」三個字,卻只能找到一篇關於立法院的陳年軼事,即立法院長王金平和同黨李嘉進委員的兒子都高中台大。李縉穎最早具名撰寫的文章,是在中華民國派青年智庫《新共和通訊》的四篇選戰分析,從人口結構與民調切入,以「人口金字塔」盤展現出人口結構流變如何影響台灣選舉結果,認為年輕世代新思維的崛起,讓台灣選戰超越「藍綠基本盤」,得以「三分天下」。
甫為人父的他,在參選後也將政治關懷從以往的國際、經濟專業轉移到在地的民生問題。郭台銘因應少子化國安危機所提出的「0到6歲國家養」是讓李縉穎最有感也最認同的政策。他在今年的選戰中便鎖定土城三峽這個年輕人較多的選區,希望打一場不同於地方派系組織動員的選戰。
年輕世代三個月VS在地前輩三十年
土城三峽選區長年屬於較為傳統的選區,在地的議員、立委大多是地方派系、家族出身,動輒有數十年的從政經驗。年輕世代要在這裏空降,施展空間可說十分有限。
不過李縉穎開跑選舉兩個月,民調雖然開低,但卻高衝得很快,在十一月底所做的民調,跟十月初的第一次民調差到超過10-15%以上,目前已經把國民黨林金結穩定拉開超過誤差範圍。
為什麼?
以全台灣的人口結構來說,45歲以上佔約55-58%、45歲以下42-45%,而土城三峽區45歲以上及以下的人口,剛好一半一半。簡單說,這裏是全台灣年輕人最多的地方。加上北大特區興起,外來年輕人口、中產階級及年輕夫妻移入,第三勢力在這裏反而有騰挪空間,而不必拘泥於傳統的地方政治框架。
李縉穎以推動「郭柯合」的「台灣坂本龍馬」自居,從民調分析戰略的幕後身份浮出參選立委,首次出陣就坐擁柯文哲、郭台銘及宋楚瑜三人站台的規格,恐怕是前無來者。
此外,土城三峽在地十幾二十年來也都是同一批面孔在服務,地方上便也有期待新血的潛力。目前除了李縉穎外,這區主要選將還有現任國民黨議員林金結、民進黨現任立委吳琪銘,形成全國藍綠與第三勢力戰局縮影的「三咖督」局面。
國民黨林金結為傳統地方議員出身,曾經當過前立委盧嘉辰的助理,也曾與在土城深耕的鴻海集團郭台銘有交集,在地方政治路上相當順遂。不過,本屆林與師傅盧嘉辰鬧出背約參選的爭議,更因做廣告暗批過去的恩人郭台銘而在地方上受到抨擊,盧嘉辰後更轉投「郭台銘-李縉穎」陣營,為這場泛藍內戰增添許多戲劇元素。
民進黨吳琪銘則從地方基層賣鵝肉攤起家,歷經國代、多屆議員,在上屆立委選戰首次當選。他較為注重地方服務,但在全國知名度與國政方面表現一般,在當選立委後即加入黨內派系「正常國家促進會」(正國會)運作。
在選情方面,現任立委吳琪銘上屆趁著大順風的外在環境橫掃十萬票,將此區由藍翻綠,但基本上只穩守了綠色基本盤,少有開拓、也難以吸引中間與年輕選民。藍營方面,黨內很多人對林金結出來其實有意見,因為林初時答應師傅盧嘉辰不選,卻又在最後一刻跑去登記,地方上頗有議論。反觀同樣出身泛藍的李縉穎處境就較為順利,很多市議員、里長私底下願意以實際行動支持李。在看到李的民調追上來後,更多人也越來越願意公開幫忙。
政治幕僚出身的李縉穎雖然相對缺乏在地服務的積累,但觀察其參選立委所提出的政策,諸如「土三科學園區」、「0-6歲國家健康養」的落實方案、「國會大選區三席制」,以及「居住正義開徵囤房稅」等等,似乎都吸引了選民的注意。目前其內部民調確認進入「坐二望一,對決綠營」的白熱化階段,更引得國民黨被迫開鍘盧嘉辰黨籍、停權李縉穎之父李嘉進的黨權,以挽救林金結選情、防堵棄保。
以年輕素人之姿投入選戰的李縉穎,能獲得各方政壇前輩力挺,除了是郭台銘指名未來在國會的代表,在競選總部成立時更獲得郭台銘、柯文哲、宋楚瑜三人一同站台。雖說這與其出身郭、柯陣營幕僚不無關係,但也隱隱然呈現出這一區的選情有第三勢力全台合體的指標性意義。
李自身的高學歷形象、政見願景加上郭台銘與柯文哲的推薦,有機會吃到大部分的中間與淺藍選票。李陣營設定,若成功在中間選民拿到六成以上支持、藍營抓近半、綠營抓兩成年輕人,那麼李與吳琪銘的勝負大概就在3到5%(約五到七千票),後來居上的勝出是相當有機會。
李為何得到郭柯宋三股勢力信任?
台灣社會解嚴至今三十多年,民主深化和社會力解放不斷向前拓展。筆者所身處的「解嚴世代」在思維價值觀、議題看法上已經和父母輩的「戒嚴世代」產生相當異質的分歧。從小生長於相對自由、民主與富裕環境的這一代人,較為重視「後物質主義」的議題,如動保、環境、同婚等等,與父母崇尚經濟發展、社會保守穩定的工業時代價值觀出現巨大落差。
「世代」已經成為台灣政治議題與選戰的關鍵因素,即便是深藍家庭的外省第三代,也難對「現在的國民黨」抱有好感。
而台灣民選總統24年以來,輔以2008年國會改革為「單一選區兩票制」,卻只帶來「藍綠惡鬥」、「藍綠輪流坐」的兩黨政治局面,小黨的生存空間一直未曾真正形成氣候。直到去年郭台銘與柯文哲兩大政治素人開始慢慢走向政壇強人、不斷以「參選總統」、「組黨」衝擊台灣政治的傳統想像,加上時代力量等新生小黨逐漸成熟,第三勢力才開始撐出空間。
李縉穎雖然被國民黨開除黨籍,且依然兼具民眾黨創黨黨員身份,但卻以無黨籍的身份參選立委,或許是希望透過無黨無派的方式,打造回歸治理專業、沒有包袱的形象。李如果能夠在此區獨自、而非依賴「藍綠禮讓」,來打敗藍綠兩大黨的候選人,將是台灣政治發展史上有所突破的新現象(本屆另一個指標戰區,是新竹的時代力量高鈺婷,對上國民黨鄭正鈐與民進黨鄭宏輝)。
郭、柯、宋這三股藍綠以外的政治勢力能否在這次選舉斬獲席次,甚至在國會成為關鍵少數,是台灣能否在藍綠惡鬥之外,回歸「國家議程、專業治理」並開啟真正政策討論的關鍵。憑藉對民調及數字的把握,李縉穎看到台灣有將近七成選民從正藍漸變到淺綠、渴望生活穩定,因此萌發游說、促成郭柯合作,壯大第三勢力的想法。
李的諸多特質,也是他能夠得到郭、柯與宋信任與支持的原因。首先,出身藍營、支持中華民國派的背景,與出身藍營的郭宋以及痛恨民進黨新潮流的柯文哲,有先天性的親近基礎。再者,李的學經歷背景多在經濟、政治經濟學與數據分析,用數字分析選情或戰略局勢的能力為人所好。第三,郭、柯與宋均有願意破格提拔、栽培年輕後進的思維,也有壯大政治版圖的企圖心,李縉穎這樣自帶家世、天份、實績卻又沒有政二代官僚氣的人才,正是各方急欲攏絡之人。
然而,在郭柯的支持下,「超越藍綠」的口號很好聽,實際上李能騰挪的空間又有多少?
然而,在郭柯的支持下,「超越藍綠」的口號很好聽,實際上李能騰挪的空間又有多少?
筆者認為,郭台銘與柯文哲雖然出身泛藍、泛綠,但身為白手起家的國際企業領袖的郭台銘,對現在這個保守、顢頇又充滿宮廷氣息的國民黨政治文化明顯難以接受,而原本墨綠背景的柯文哲歷經與民進黨的理念及選舉衝突後,更是決定了要走自己的路。他們雙方共同的交集是理念上的「國家治理、回歸專業」,以及政治戰局上「打破藍綠壟斷」的共同目的。李縉穎的參選,可以說是郭柯結盟的最大共識與具體呈現。
無論此戰的成敗,李縉穎的存在維持了郭柯之間的競合關係,也為「超越藍綠」——「超越國民黨與民進黨」——創造了一些空間。
國民黨如何面對年輕人才流失?
「藍營」與「國民黨」兩個概念,在這幾年已逐漸不再同義,有如兩個交集越來越少的圓形,漸行漸遠。藍營內部許多民眾,特別是光譜上屬於淺藍、知識藍者,對於國民黨中央及個別代表性黨公職候選人的失言、失能、保守、落後,都早已高度不滿,不認為國民黨能夠再代表他們。
近十年來,絕大部分的中間選民,都是由藍營或淺藍軍公教、中產階級、受過高等教育水平的選民轉化而來。他們不願意再自稱國民黨支持者甚至「藍營」支持者,寧可以「中間選民」自居。
馬華作家林韋地也寫出他對於藍綠兩黨政黨形象翻轉的觀察:「國民黨會拼經濟、理性、有文化,和善於治國的神話,經過這次大選己經破滅,和民進黨的位置調換;民進黨不再是草根和民粹的代表,而是有能力處理國際局勢,公共治理,和推動國家進程的建制派。」這樣的政治形象甚至是核心價值、政治基礎的被翻轉,是國民黨繼「外來/本土政權」、「自由民主/保守威權」的品牌價值論述陸續被翻轉後,第三個大敗的無形戰場。
承前所述,「世代」已經成為台灣政治議題與選戰的關鍵因素。即便是外省第三代的深藍家庭,投奔綠營或其他小黨者所在多有。在藍營政治圈工作或高度參與的年輕世代,絕大多數被壓縮到僅剩下基於出身(省籍)、職業(軍公教)、家庭(有人在藍營周遭單位工作)關係而認同藍營,已經少有因為「受到國民黨政策路線或理念價值吸引而主動前來」的年輕人。
承前所述,「世代」已經成為台灣政治議題與選戰的關鍵因素。在藍營政治圈工作或高度參與的年輕世代,絕大多數被壓縮到僅剩下基於出身(省籍)、職業(軍公教)、家庭(有人在藍營周遭單位工作)關係而認同藍營,已經少有因為「受到國民黨政策路線或理念價值吸引而主動前來」的年輕人。
這是藍營整體以及面對未來世代的萎縮危機。如果你的政黨認同者只立基於血緣、出身,那要如何外擴以吸引更多支持者,達成絕大部分選戰所需要的過半選票?
曾有立場偏綠的作家公開批評國民黨的人才培養政策:
「很可惜,國民黨在「培養人才」這件事上,它的無能程度是非常驚人的。它在政黨的文化基因上,就是排斥青年、拒絕授權、外行領導內行、傳統壓制專業。」
筆者很難不同意這樣的批評與觀察,基於將近十年在國民黨及其相關圈子的服務經驗,上述批評可說是「雖不中,亦不遠矣」。即便曾短暫有改革派上台,但在黨內派系鬥爭、權力傾軋與黨主席更替頻繁的混亂之下,黨內改革也難以長久持續。曾經受到培養的藍營青年,真正有機會、辦法參與黨公職選舉並成功者乏善可陳。
攤開近幾年選上市議員的藍營青年世代名單,除少數是有過完整府院黨政治幕僚歷練、個人能力突出者以外,大多數仍不脫地方派系、政治家族庇蔭出身。本屆的立委選舉,國民黨不但在不分區名單缺乏青年亮點,在區域立委方面更是本土派政治家族二、三代的全面接班。藍營青年黨公職的同溫層,也經常這樣彼此吐槽:
「要是在民進黨,你早就選上議員了吧。」
如此的沈悶風氣與不友善的歷練環境,也使得體制外認同國民黨/藍營的有志青年望而卻步。前一代受過國民黨改革派或個別有力政治領導人培養的青壯世代與新生代,除了已經透過選舉進入公職體系者外,多數僅委身在周邊基金會、智庫,或出國深造、自行創業,而不再深度參與國民黨內的權力政治。如何重新營造可信任的環境,找回這群失聯的黨內青年世代,是國民黨急需開展的工作。
更重要也更麻煩的是,即便國民黨青年部門努力經營,但黨中央/高層的的言行舉止已經造成台灣社會特別是青年世代深厚的厭惡與距離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已經不是青年部門在體制內單方面的努力可以扭轉。有人就曾戲稱:
「國民黨的青年票是基層一票一票地拉,高層一桶一桶地倒。」
此外,黨內高層因世代落差、思維保守等原因,對青年世代多有刻板印象甚至成見,總認為「就是太陽花那一群人」、「盲動無知」,卻不清楚由於資訊爆炸、教育普及以及智慧型手機興起,現在年輕世代蛻變的時間單位,是四到五年。
如今20歲的在學大學生(千禧世代)、25歲的社會新鮮人(八年級前段班)以及30歲上下的年輕人(七年級後段班),已經是截然不同的三種生物,文化資本、品味與政治價值觀已出現明顯不同,國民黨高層與政治人物卻還在用「太陽花」的模糊刻板印象看待整體青年。
這樣的思維落差更展現在兩黨空戰及網路社群經營的表現上,外界認為算是中間偏藍的網路紅人朱學恆近日就比喻:
“綠營已經上太空,藍營還在殺豬公,這個落後讓國民黨失去一整個年輕世代。“
如此看來,李縉穎身為原藍營政治家庭出身的二代菁英,卻沒有選擇代表國民黨參選,毋寧說是國民黨沒有選擇讓李縉穎這樣的人才來代表國民黨。國民黨人才甄補及「選訓用」機制已經嚴重失能,才會讓郭台銘、柯文哲及業界搶著要的優秀人才流落他方。這對仍在藍營體制內外的青年世代來說不啻是一個無奈的負面示範。
國民黨「新黨化」或成為「國瑜黨」,已經成為台灣社會及部分黨內外精英的焦慮,郭台銘、柯文哲又以接近藍營光譜的政治強人姿態出現,是否將進一步裂解藍營的青年世代、 與國民黨形成新一輪的人才競爭?將是未來四年值得觀察的重點。
本次大選,國民黨的選情難以樂觀,民進黨很有可能再度單獨過半。這將引爆黨內選後激烈的檢討浪潮甚至進攻黨權的「中原大戰」。國民黨是否還能代表藍營?藍營是否在臺灣還有繼續奮起、擴張的空間?台灣社會內外的「解嚴世代」將是最後的重要裁判。
不過,「解嚴世代」也必須要注意的是,台灣的人口結構在健康照護資源充足、人口老化與少子化短期難以改善的情況下,年輕人與其所認同的政治價值觀將在十到二十年的中長期間屈居少數。如何在「世代因素」逐漸吃重的政治環境中與長輩溝通,達成「世代對話與和解」而非「世代衝突」,將是台灣最重要的功課。
國民黨「新黨化」或成為「國瑜黨」,已經成為台灣社會及部分黨內外精英的焦慮,郭台銘、柯文哲又以接近藍營光譜的政治強人姿態出現,是否將進一步裂解藍營的青年世代、 與國民黨形成新一輪的人才競爭?將是未來四年值得觀察的重點。
有論者問,對李縉穎來說,家族背景、地方勢力是否二者其一足以強大,才可不依賴藍綠來進行選戰。筆者認為,在土城三峽選區,雖然李有土城與三峽兩個前立委支持,但盧李其實都沒有形成固定的派系組織,他們固然依賴強大的「頭人」,但派系色彩薄弱。地方選舉注重地方經營與人脈感情,在地長期經營的家族/頭人自然會比黨籍來得有力。比如在看重宗族的新竹,鄭正鈐與鄭宏輝有好交情是公開的秘密;而雲林張家、台中顏家就更不用說了,反而是國民黨在地方的版圖要靠他們來支撐。
李與他們的差別在於,他不依賴派系組織打陸戰,主要依靠談政策願景、年輕團隊操作空戰的方式進攻;不主打地方服務或跑紅白帖,而是提出對地方的研究規劃與發展願景,也有國會改革與居住正義政策論述。在筆者看來,這些都和傳統依靠地方綁樁、黨基層組織來選的藍綠候選人非常不一樣。
由此,非地方派系扶持出身的李縉穎,能否以無黨籍單獨在土城三峽選區打敗藍綠兩大黨的候選人,將是本次大選以及台灣未來世代政治走向的重要看點。
(鈕公和,國際關係碩士,旅居台北、加州,自由工作者)
楼下说得好!柯文哲反感意识形态,但没有意识形态加持的政党很难凝聚忠诚的支持者。且看柯能否为台湾找到一条“务实”的新道路。
這篇洗二代洗得好白哦
還可以說出「其父幾乎最後才知道」這種違背常理的話
在台灣 第三勢力的最重要的問題在於確立自己的核心以及獨有的理念,否則自己很難與傳統兩大黨作出區隔 不論是時力還是民眾黨都存在這個問題。缺乏自己核心理念的黨或者是單純作為不滿對當前政治勢力分佈的政黨是走不遠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