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2020台灣大選

台灣大選的十個關鍵字(下)紅白帖、拜票、選舉宣傳品、假牙、交通建設

2020台灣大選進入倒數計時階段,我們精選了十個常在選舉中被提及、卻又很少被清楚解釋的關鍵字,特寫台式選舉的前線風景。

插畫:Rosa Lee

端傳媒記者 陳莉雅、何欣潔、趙安平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9-12-06

#2020台灣大選

1949年後,國共戰爭以「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沿金門、馬祖群島分治的形式,畫下暫時句點。至2019年為止,台澎金馬地區歷經中華民國七十年的統治,繁衍三代人,與神州大陸的記憶日漸淡薄,人民亦各自生活在不同體制、文化與思想之中。

此刻,台灣新生代本土意識崛起,並歷經二十年總統直選的洗禮,視「台灣」為自身政治共同體,欲掙脫中華民國留下的厚重大衣,過往的民國記憶與當前高唱「中國夢」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產生碰撞,讓「中國因素」成為台灣社會難以繞開的議題。

在預備選出同一位元首的的人群之內,有人全心捍衛中華民國國旗、有人完全不認同這面國旗;有人認為「台灣已是一個國家,名叫中華民國」、有人認為台灣國仍尚未建立。這些多元而難以完全和諧共存的立場,只要遇上選舉,就會化為對特定黨派的支持、與針對「對手」的強烈厭惡。

2020年大選前夕,因習近平提出「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香港反《逃犯條例》運動等事件,民眾緊張感升高,使「亡國感」成為大選的熱門關鍵字。而在快速都市化的過程中,台灣社會不同社群、不同地域的群體間對彼此缺乏理解,更讓「亡國感」焦慮附著於「宮廟」、「農會」等元素之上,形成另類的誤解與對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