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榮劍:中共絕不改革,但可以開放

改革完全停滯,為何經濟依然高速增長?如果繼續對外開放,中共是融入世界文明主流,還是另搞一套、以「中國方案」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榮劍:中共絕不改革,但可以開放
2019年,深圳一個基層居住的樓房。

從改革到改革漸死

改革開放,是中共建政以來可以被載入史冊的少數正資產。在經歷了持續的政治運動、殘酷的階級鬥爭和大規模的人道災難之後,中共執政集團在鄧小平的領導下,於1978年終於開啟了定名為「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在短短40年裏,中國從一個極度貧困落後的國家(1978年國內生產總值3645億元,人均GDP381元,外匯儲備1.67億美元),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這樣巨大的變化,在世界現代化史上堪稱奇蹟,諸如科斯(Ronald Harry Coase)、 張五常、周其仁等經濟學家都在提問並試圖回答,中國究竟做對了什麼,得以在這麼短的時間裏,爆發出如此驚人的發展動能?

張五常教授在1981年寫的著名論文《中國會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嗎?》中,對這個問題做了肯定性的回答。當時中國主流經濟學家還普遍沉迷在東歐經濟學的框架內來認識中國經濟改革的性質,也就是探討如何在計劃體制內讓市場機制更多地承擔起配置資源的作用,而張五常則大膽地認為,資本主義——他同時視為市場經濟的同義語,最終將成為中國經濟制度安排的一個必然選項。在張五常先知般地作出這個預言的同時,他卻非常謹慎地認為,中國要全面實現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可能需要50年的時間,按此時間推算,中國至今還將在計劃經濟的黑洞裏摸索前進。

令所有人包括張五常本人都沒有想到的是,自鄧小平1992年「南巡講話」以來,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目標的改革在中國大地上突飛猛進,儘管這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張五常所設想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着重大區別,但對於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經濟體制來說,仍然是一個重大進步。正是通過市場化導向的改革,中國經濟不僅創造了迅速增長的奇蹟,而且也為中共的執政合法性提供來了最有力的支持。江澤民和胡錦濤連續執政的20年(1992-2012),堪稱中國發展的「黃金時期」,中國在經濟總量上躍居世界第二,並日益顯示出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的態勢。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