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台灣

資訊戰的虛與實:我們和買粉專的「阿峰」聊了聊

帶著「大膽假設、合理懷疑」的有色眼鏡,自然看上去盡是斧鑿、步步精心,但有沒有可能,這就是一位出身中下階層的鄉村青年,試圖緊抓網路套利的機會窗口,努力地為自己打拚下一桶金。


台北。 攝:陳焯煇/端傳媒
台北。 攝:陳焯煇/端傳媒

編按:「台灣已經陷入戰爭狀態?」今年3月初,台北大學助理教授沈伯洋在一次公開演講中,用這個問題帶動台灣社會展開了一場關於中國對台資訊戰的漫長討論。風向引導、意見駁火、輿論械鬥在社群網絡上沸騰滾燙,從網軍、假新聞/假消息到資訊戰,來自網路世界的潛在攻擊彷彿無處不在,嚴重危及台灣的民主與自由。

過去半年,台灣社會對資訊戰的關注熱度與日俱增,也發生了一些被認定就是「中國對台資訊戰」的事件。如今事件已經過去,反倒留下了更多值得探討的問題:究竟誰在滲透操弄、有無特定模式、行動路徑為何、組織規模大小?觸及這些更具體的疑問,除了堪可類比的想像與理所當然的推敲之外,一深究其內,不難發覺我們瞭解極為有限。

「資訊戰的虛與實」專題共分三篇,深入探索兩起案例,也專訪近年對資訊戰議題進行大量研究的沈伯洋教授。

在2018年年底的地方大選後,台灣研究「中共網軍」、「資訊戰」成了攸關國家安全的顯學。接著在清明連假期間爆發的「買賣粉專」事件,則像是乘著資訊戰議題的熱帶氣旋而上,迅速演變成為掃過整個社群網絡的強烈颱風,捲動出更多人對於「中國因素」的不安與焦慮。

事情是這樣起頭的:在那幾個禮拜內,許多粉絲專經營者都收到了大同小異的來訊,開頭都是:「管管(管理員的匿稱)您好,請問粉絲專頁有意願賣給我經營嗎?」

在這個「圈子」裡,買賣粉專本無特異之處,如同蘋果仁總編輯Joey lu所說,內容農場圈交流的微信群組中,時不時就會出現買賣粉專的討論,更有人專門負責仲介出售粉專。市場價格則端看粉絲團的人氣、類型與活躍度而定。粉絲有價:每個0.5到2元(幣值為台幣,以下同)。

但詢價方式如出一轍,而「資訊戰」議題又正當頭,沒多久便有網友開始蒐集相關詢價私訊的截圖;另外也有網友整理出一份疑似已出售的粉專名單,洋洋灑灑一共十來個粉專,都被認定已經換手經營,幾乎多數都是有關動漫圖文影音的粉專,按讚人數從1萬到5萬不等。

不久裂後,榜上有名的粉專「中肯小兔」原管理者邱姓網友出面證實傳聞並非空穴來風,他已經將粉專賣掉,而相關銀行轉帳明細截圖、粉專權限移轉與交易對談截圖,都被四處轉貼。這時點開原本以動漫相關為主的「中肯小兔」,突然滿滿的都是簡體字內容與回覆,首圖更大喇喇地放上習近平的照片配上「祖國必須統一」幾個大字。風格驟變讓網友更加篤定,這果然就是中國網軍的「陰謀」。

粉專先是被瘋狂退讚,同時有廣大網友湧入留言抨擊,甚至不斷張貼引起《還願》風波的小熊維尼符咒,回擊對岸的「統戰入侵」。雖然新的管理員試圖發公告澄清,一切與政治毫無關聯,他只是單純喜歡粉專,想要買來經營搞笑圖片和動漫影片,更反問眾人為什麼要毀謗他是中共派來統戰?

但如此說明在眾人皆曰可殺的氣氛下,顯得蒼白無力。究竟幕後買家是誰?購買粉絲頁的真正目的為何?和對岸又到底有無關係?諸多問題都還未有合理解答以前,轉瞬之間就通通被理直氣壯的討伐之聲徹底淹沒。

同列名單上的「中肯小兔」原管理者邱姓網友隨後出面證實已將粉專賣掉,而相關銀行轉帳明細截圖、粉專權限移轉與交易對談截圖,都被四處轉貼。

同列名單上的「中肯小兔」原管理者邱姓網友隨後出面證實已將粉專賣掉,而相關銀行轉帳明細截圖、粉專權限移轉與交易對談截圖,都被四處轉貼。 圖:網上圖片

不同的猜想各有角度,但同時都鞏固了「買粉專」的猜想,而且認定買粉專極有可能就是政治上的秘密圖謀。

各路網友很快地做出各種「分析」:

推論一:這是擾亂台灣輿情的負責人刻意用粗糙的手法引發討論,再從中試圖激起藍綠對立,並淡化資訊戰議題的實質政策影響力。

推論二:有人刻意先放出收購粉專的消息,使粉專估值達成行情價共識,一段時間之後,再鎖定個別粉專,用超出行情的價格強力遊說收購,同時要求對方簽署保密條款,最終便能在既定預算之內,備妥百萬粉絲的訊息分發通路。

推論三:有網友類比俄國對美國發動的精準社群行銷,推斷中國很可能會用類似的手法,針對不同的受眾操作差異化的議題投放,運用行為經濟學改變選民的投票意向。

三種說法各有不同角度,但同時都鞏固了「買粉專」的猜想,而且認定買粉專極有可能就是政治上的某種秘密圖謀。

而幾乎就在輿論爆發的第一時間,行政院長蘇貞昌明快地在自己的臉書發文指出,收購粉專、收買網紅、製造假消息,目的就是要人民對政府產生誤解,挑起社會對立。總統蔡英文隔日也在臉書上同聲附和,批評如果利用台灣的言論自由,侵蝕我們所擁有的自由,「這種事我無法接受。」

有了總統和院長認證,整起買粉專事件就此定調。雖不乏網路從業者提出其他看法,指出買賣粉專早已是內容農場網站行之有年的作法,暗示此事恐怕無需大驚小怪,但這樣的意見似乎仍是不敵「迫在眉睫」的統戰威脅。

透過交叉比對當時被截圖存證的臉書假帳號,再抽絲剝繭確認關鍵帳號資訊的真實性,記者南下雲林找到了隱藏在虛擬身份背後的買家阿峰。起初他不斷婉拒受訪,「勸告」記者特地跑去採訪他只會白跑一趟;他也透露,買粉專事件爆發當下,因為他在「中肯小兔」有貼出一組LINE帳號,也有記者試圖透過LINE想要採訪他,最後都被他封鎖,他強調自己並不想紅。

但在事過境遷之後,經過記者再三邀約,他終卸下心防,還原整起事件。

「(買粉專)只是想辦法賺錢,讓生活好過一點」

「買賣專頁本來就是你情我願的東西,你想要錢,他想要專頁,你賣掉你辛辛苦苦經營的專頁給對方,你情我願的,是要講什麼?」阿峰說得直白。

阿峰說自己今年3月才開始收購粉絲團,也沒有特別鎖定哪一類粉絲團,只要看到喜歡的類型,就會私訊管理員。至於之所以都使用假帳號,他則解釋是為了分散被臉書系統封鎖的風險,「如果有一大堆有心人士想攻擊你,一直去檢舉你的帳號,你的帳號就掛了。你會(用)本尊去密嗎?密了就死了。(所以)很多就是創分身去密,死了也沒關係。」

「買的人也是拿他在工作上辛辛苦苦賺的錢買的,結果被人家報是什麼中共要統戰」,當負面評論留言不停湧入「中肯小兔」時,阿峰原本還想試著一個個解釋滅火,後來索性跟著網友起鬨。後來那些憑空冒出的那些簡體字回覆與首頁大圖上的習近平,其實都是他的刻意為之,「陪他們玩個幾天,讓那些玩政治的人開心一下。」

他說自己原本連小熊維尼那張圖代表什麼意思都搞不清楚,跑去問朋友,對方還反問他怎麼可能不知道。

「我又不搞政治,我只是個不起眼的老百姓,(買粉專)只是想辦法賺錢,讓生活好過一點」,阿峰直言,很多人去作直銷,就是想要賺額外收入;有很多人要去買賣投資股票期貨,都是想要賺大的。但他自己的觀念只是想說要做比較穩,風險也比較不會那麼高的方式。

當風波迅速擴大後,他便立刻聯繫原粉專主人邱姓網友,想要把粉專退給他,但對方無意拿回粉專。阿峰請他澄清此事跟政治無關,但對方也像是沒有澄清,反倒還把要求退粉專的部分對話截圖貼了出來。

談起當時的溝通情況,阿峰也是滿腹無奈。他打開Messenger,翻出邱姓網友私下給他的訊息:

「抱歉啦,畢竟我本身就容易製造話題,結果一不小心就整片火了。你先關掉(粉專),避個風頭。」

「我也是有不少對岸的朋友,看你這樣被攻擊,我也很難過,不過我們台灣就是有這種攻擊,蠻悲哀的。」

阿峰回覆,「我又不會去搞政治。」

「我也沒有啊,但大家都會認為你們有。」

「沒辦法,我有引發群眾效應的口才,只是這次鬧得有點大而已。過陣子就結束了,反正事情就讓它冷卻,我也不截圖了。」

阿峰表示,今年3月才開始收購粉絲團,也沒有特別鎖定哪一類粉絲團,只要看到喜歡的類型,就會私訊詢問管理員。

阿峰表示,今年3月才開始收購粉絲團,也沒有特別鎖定哪一類粉絲團,只要看到喜歡的類型,就會私訊詢問管理員。 攝:陳焯煇/端傳媒

包括這次買粉專在內,一直以來他們全力投入的目標,其實就是不斷想方設法地鑽營各種套利機會。

隨著粉專關閉、話題轉移,整起事件也就慢慢淡出大眾視野。日前「中肯小兔」重新開啟,除了改名,原本那些無關的惡搞內容也通通被刪除,而這段期間流失的粉絲,就只能從頭開始。但除了檯面上損失的1萬元之外,其實還牽扯到另一筆金額更大的粉專交易糾紛。

在這之前,阿峰的哥哥阿志就已收購了17個粉專,加起來一共花了新台幣6萬元,但他買來並非是自己要經營,而是本來就打定主意要轉賣賺快錢。事實上,在各大內容農場的微信群組中,時常可見各平台經營者持續留言徵求收購粉絲團。「就是類似coco01那種(內容農場)平台的老闆,他們都會買。因為他們有能力拿你的粉絲團再去賺美金」,阿志解釋。

於是買下這17個粉專沒多久後,阿志就把它們陸續賣給大榴槤與閃文聯盟的老闆Evan。Evan原先認為,用5,800多美元(約新台幣17萬多元)買到30萬粉絲,平均一個粉絲新台幣差不多0.56元很划算。但他沒想到的是,自認買到賺到的交易,竟然無端扯上這波「買粉專」事件,就像是病毒一樣迅速傳散,整批粉專一個接著一個被「感染」。恰恰正因網路上四處轉傳的一份已出售粉專名單,絕大部分都與他手上的粉專重疊,於是網友的謾罵留言與檢舉除了湧入中肯小兔之外,這批粉專也通通無法倖免。 宣稱自己無意跟政治扯上關係的Evan,只好果斷關閉這些已經被點名的「毒粉專」,並要求阿志全額退款,他也全數退回所有粉專,但阿志堅持買了、用了不能退。談判未果後,Evan決定訴諸PayPal的買家保障機制,以未收到商品為由要求退款。最後在六件索償申訴案中,PayPal判決Evan五件勝出,他可以拿回2,666美元,而阿志則是保住其中一筆最大的交易總共3,200美元。

誰想得到原以為再單純不過的一筆買賣,不僅為他們惹來一身政治口水、更被扣上統戰的大帽子,甚至連原先早已完成的交易都給賠了進去。阿志的PayPal帳戶也因此被扣款到變成負餘額1,240.9美元,並遭平台永久停權。

但多數人更關心的是,無論是就他們個人,或甚至是這些內容農場的經營者,買賣粉專究竟有無涉及特定政黨利益或是中國因素在內?對此,阿峰毫不猶豫地答道,「做這個怎麼會想要搞政治?他們每個月都賺好幾百萬,幹嘛去搞政治?搞政治會賺錢嗎?他們不會去砸自己的腳。」

2018年11月17日 , 韓國瑜在高雄市鳯山的造勢晚會,大會稱有十萬人參加。

2018年11月17日 , 韓國瑜在高雄市鳯山的造勢晚會,大會稱有十萬人參加。攝:陳焯煇/端傳媒

至於問到近來備受關注的政治內容農場網—密訊,他們兩人異口同聲地表示從未聽過。記者打開讓他們看,原本想要聽聽他們對裡頭操弄極端政治言論牟利的感想。但在看「密訊」的過程中,他們真正在意的是網站上的聯播網廣告是哪一家,推敲可能可以賺多少錢,對於內容完全不屑一顧。

對阿峰和阿志來說,包括這次買粉專在內,一直以來他們全力投入的目標,其實就是不斷想方設法地鑽營各種套利機會。

「那時候就想說,一輩子待工廠,人生也沒什麼意義」,阿峰坦言,自己在單親家庭長大,家境本來就不好,還要拿錢照顧身障的母親與老婆、小孩。大學只讀了半學期就投身軍旅,退伍後跑去工廠當作業員,因為只有高中畢業,薪水連2萬元都不到,中間一度也曾白天上班,晚上去幫人家殺豬,但那樣的生活大概撐了七、八個月就不行了。終日困在工作的辛勞與對未來人生的徬徨之間,對他來說,網路就像是一扇充滿機會的窗口,「我就上網打說,怎麼賺錢、怎麼翻身?」

他跟過股票老師繳學費,結果到頭來還是帶他賠錢,也曾傻傻地相信輕原油期貨槓桿的騙局,匯了20萬到對岸去,結果也是一場空,甚至跟銀行借錢投資到最後只能宣告破產,欠了多家銀行將近200萬,後來還去整合負債,「很多人找了方法,又被騙了一堆錢,之後自認倒霉乖乖回去上班,然後還是不認輸,繼續拚。」

「那時候每次都跑去頂樓坐著在想,怎麼會想要賺錢,又給人家全部都騙光?」直到差不多三年前,命運之神終於找上了他們。那時他們和中國的工程師合作,每月付新台幣5萬多元,讓工程師生產幾十萬個臉書假帳號,然後拿這些假帳號來給自己的動態和貼文點讚和分享。然後吸引網友去點擊網站,在網站上掛Google Adsense廣告賺錢,賺取豐厚的收益。

阿峰宣稱,那時候網站流量太好洗,月流量可以高達上千萬,八、九個月累積下來,廣告收入有好幾百萬,「那時候想說要發財了!」沒想到一天醒來,他整個人傻住,突然很多台主機都沒辦法跑,又發現怎麼一大堆帳號都被停用,才驚覺可能是臉書系統大改版,「現在一個假帳號,只要貼幾個社團,可能就掛了。」自2015年劍橋分析事件過後,臉書便持續調整演算法跟政策,逐步收緊平台審查與管制,日前臉書官方才又宣布今年第一季清除了22億個假帳號。

「如果臉書再慢一點,(我的)身價可能就上千萬了」,阿峰半開玩笑地說。雖然沒有就此大富大貴,但至少也讓他還清負債。隨後他們便陸續把十幾台主機賣掉,重新再去找工作。

「其實我看到外面工作的型態,我的想法整個改觀了,有人39歲也才剛進去做,有人40幾歲才去做工廠,任何的工廠你只要願意做,不管你幾歲,都會收你。我之前也有去做過粗工,(看到)連56歲也都給人家做,速度也是很快,不要看人家老骨頭,動作也是不會輸我們」,阿志說。

有網友整理出一份疑似已出售的粉專名單,洋洋灑灑一共十來個粉專都被認定已經換手經營,幾乎多數都是有關動漫圖文影音的粉專,按讚人數從1萬到5萬不等。

有網友整理出一份疑似已出售的粉專名單,洋洋灑灑一共十來個粉專都被認定已經換手經營,幾乎多數都是有關動漫圖文影音的粉專,按讚人數從1萬到5萬不等。攝:Chris Ratcliffe/Bloomberg via Getty Images

這些年交替在正職工作與經營網路事業之間,他們反覆投保又退保小吃工會前後一共六次,阿志笑說,工會的人看到他們,都很想問他們到底是要怎樣。阿峰解釋,「網路比工作好賺的時候,就是要先衝網路,也有很多次都把上班的辛苦錢全部丟進去,血本無歸,都很想哭。(但)想說人生就是要衝一下。」

因為脊椎出了毛病,阿峰4月才剛辭掉輪胎工廠的工作。「粉絲團現在比較難賺,但現在難賺並不代表以後難賺」,他提到手上還有一個4萬多人的勵志粉專,接下來他就打算專心經營,「如果不行,就去找工作而已。賺到房貸還完,再存個一千萬,就可以退休了。」

回顧整起買賣粉專事件,搭著正掀起的資訊戰風暴,迅速點燃許多人的危機意識,同時又因阿峰刻意為之的反串操作,交互影響之下,很快地引來了整個台灣社會的高度關注,再加上政治正確的分析,一個套著一個的陰謀論娃娃,就這樣層層疊疊地愈堆愈高。

帶著「大膽假設、合理懷疑」的有色眼鏡,自然看上去盡是斧鑿、步步精心,但卻罕有人願意接受這一切其實真的沒那麼複雜。到頭來不過就只是出身中下階層的鄉村青壯年,試圖緊抓網路套利的機會窗口,努力地為自己的下一桶金打拚。但不可諱言的是,也正是因為社群平台提供了他們前所未有的契機,才讓當代社會出現了新的問題與威脅。

(應受訪者要求,阿峰、阿志為化名。)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資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