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程映虹:大國博弈夾縫中,「美籍華人」是替罪羊還是無意識共謀?

中國語境中的民族主義,在個人身份上不是政治民族主義,而是文化民族主義甚至種族民族主義。這個意義上的民族主義觀念不受中國公民身份的限制,延伸到了海外華人社會。

「美籍華人」的長期泛用,反映了和華人政治文化有關的更深層的對於身份認同的觀念和心理。

「美籍華人」的長期泛用,反映了和華人政治文化有關的更深層的對於身份認同的觀念和心理。 圖:Bettmann via 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9-06-18

#程映虹#評論

最近,一篇題為《美籍華人:大國博弈的替罪羊?》的文章引起了讀者的注意。 文章作者董潔林女士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就赴美留學,多年來一直以在美華人科學工作者的身份在中國從事促進中美科學交流和中國科學發展的工作。在中美貿易戰延伸到國家政治層面、直接給在美國的華裔科技人員帶來諸多困擾的時候,這篇文章及時地提出了在美華人的處境問題。這確實是一個在美華人群體遲早要面對的問題。

但「處境」問題是和「認同」問題相聯繫的,作為在美國享有充分自由的移民,在埋怨逐步改變的社會處境的同時,更需要反思自己的身份認同。

以董文為例,文章標題用的是「美籍華人」,文章中也多次出現「美籍華人」。「美籍華人」是中文世界很常見的對這個群體的稱呼。但是,這個用法習焉不察,卻是有問題的,尤其是在中美關係發生重大變化的今日更是如此。

在使用中文的正式場合,究竟應該如何稱呼那些志願放棄中國國籍、加入美國國籍的原中國公民?是「美籍華人」,還是「華裔美國人」?同樣,究竟應該如何稱呼那些身為美國公民的華裔學者?是「旅美華人學者」,還是「美國華裔學者」?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