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事件三十週年將屆,華人民主書院與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簡稱「支聯會」)舉行「六四事件30周年中國民主運動的價值更新與路徑探索研討會」,會議為期兩天半,當年八九民運參與者與研究者齊聚一堂,重新還原當年現場、討論未來中國情勢。過往,六四紀念研討會都在香港舉辦,這是首度大規模移師台灣,不但讓台灣本地民眾、行動者多了參與六四紀念活動的機會,也讓三十年來持續不間斷的六四紀念場景發生了置換。
「為什麼要辦在台灣,答案很簡單,如果辦在香港,有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的與會者都來不了(如王丹、吾爾開希、封從德、王希哲、楊建利等民運人士,多半都有訪港被拒的前例)」華人民主書院校長陶君行說,「之前雨傘運動前後的時候已經有這個現象了,他們(這些赴港申請簽證遭拒的講者)可能也覺得沒什麼太特別,也沒有特別說出來,但很多講者現在都來不了香港,光在網路上申請就過不去。在雨傘運動以前,都是有關民運的人士,現在擴大太多,連部分台灣的公民運動的人士都沒辦法來。」

會議中,除了王丹、吾爾開希與封從德等台灣熟知的學運領袖之外,引人矚目的尚有:吳仁華紮實的歷史研究,為當年的歷史重新貢獻諸多重要史料。吳國光提出「六四事件政變」說,認為六四學運過程中,鄧小平調動軍隊、撤換領導人乃至任命新領導人,實是一場軍事政變,引起現場正反意見激辯。當年解放軍官李曉明與受傷學生方政同台,兩人火花,也引起台灣媒體關注。被王丹譽為「我們之中最聰明、學術做得最紮實」的學運領袖王超華,亦首次在台灣發表新書《從來就沒有救世主》。知名維權律師滕彪亦與會發表,提出在中國「高科技集權主義」下,公民如何持續行動的疑問。
劉曉波思想遺產、八九後的中國維權運動也是會場上多次反覆提起的話題。雨傘運動的周永康、三一八施懿倫也合寫了一篇論文,雖然仍在雛形,探討六四事件對香港一國兩制方案形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