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高雄大空襲:一段失落的台灣史,化為成功的桌遊集資案

設計師鄧傑民說,遊戲製作目的不在挖掘更多仇恨,而是希望找回人們與這塊土地的連結。許多人透過遊戲,開始與家中長輩有共同話題。

《高雄大空襲》製作團隊,包括(左起)繪師諾米、迷走的創辦人兼遊戲製作人張少濂、設計師鄧傑民,以及美術設計師賴柏燁。

《高雄大空襲》製作團隊,包括(左起)繪師諾米、迷走的創辦人兼遊戲製作人張少濂、設計師鄧傑民,以及美術設計師賴柏燁。攝:陳焯煇/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林肇豊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19-01-12

#林肇豊

太平洋戰爭後期,以美軍為主的盟軍為了加快推進,減少傷亡,採取越過台灣,攻佔菲律賓、沖繩的「跳島戰術」。對於台灣則施以空襲轟炸,破壞航空交通、軍營、工廠等,達到震懾癱瘓的效果。據估計,高雄是全島當時遭投彈量最高的城市。例如發生於1944年10月的「台灣航空戰」,短短數日於台灣上空盤旋交火的美日軍機高達4千多架次,而高雄岡山因為有海軍61航空廠和岡山飛行場,因此遭遇約130架B-29轟炸機攻擊,被投下約590噸的炸彈,地面半數以上的建物摧毀,史稱「岡山大空襲」。

這段倉皇慘烈的歷史,在戰後長期的「抗日史觀」教育下被忽略,許多民眾都不知曉台灣有過這段「躲空襲的日子」。台灣年輕的桌遊團隊迷走工作坊(Mizo Game)以這段歷史為素材,2017年於群眾集資平台推出《台北大空襲》桌遊,竟於短短一個多月募得六百多萬,寫下台灣桌遊集資史上的最高金額紀錄。2018年底,團隊再推系列續作《高雄大空襲》,亦創下幾乎相同的好成績。

《高雄大空襲》。
《高雄大空襲》。攝:陳焯煇/端傳媒

「史觀」與「生命記憶」

迷走工作坊成立於2016年,兩年多來推出七款桌遊,《高雄大空襲》的製作團隊包括迷走的創辦人兼遊戲製作人張少濂、設計師鄧傑民、繪師諾米,以及美術設計師賴柏燁。這個團隊是《台北大空襲》的原班人馬,「之前的成功,讓大家有認同價值和革命情感。」張少濂如是說。而《高雄大空襲》本身即為《台北大空襲》的「解鎖」成就之一,當初承諾集資若達標,便會推出續作。

「我們集結優秀人才,在時代際遇下做對了一些事,便希望繼續把它做好。空襲的歷史距今並不遙遠,它發生於228事件一年多以前,如今卻鮮有人知。我們有這個契機,便透過遊戲把它轉化成容易親近的物件,讓更多人願意去認識。」張少濂說明這系列桌遊的製作動機。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