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黃璟荃:過度監管還是監管不足?2008真的是最後一次金融海嘯嗎?

或許我們現在真的站在近代經濟史的一個轉折點,2008年那樣的慘劇或許真的屬於歷史。但是,為此,我們又做了多少犧牲?

相比2008年,今日的金融市場更安全、更透明且監管更完善。各個國家都新增了許多金融消費者保護措施,希望能避免金融海嘯再次發生。

相比2008年,今日的金融市場更安全、更透明且監管更完善。各個國家都新增了許多金融消費者保護措施,希望能避免金融海嘯再次發生。攝:Scott Olson/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18-10-23

#黃璟荃#評論

編者按:距離2008年金融危機已有10年。10年前,美國房市泡沫突然爆裂,銀行、房貸業者、中介迎來重大打擊。在那之後,各國政府採取措施因應補救,其中一項就是重新制訂金融監管、規制銀行的方式,增強防範風險的力度,而這些新政策也一直沿用至今。

不過,關於新的法例是否太過嚴苛、阻礙了經濟發展空間的爭議一直不停。隨著美國經濟疲弱,要求放鬆監管的聲音也紛紛出現。特朗普早在參加總統競選時,已明確表態金融業去監管是他的其中一項重要政綱。今年的5月24日,特朗普簽署法案,大幅放寬金融改革法案對銀行業的監管。

此舉會否再度引發金融危機,我們不得而知,但這確實成為一個隱憂,懸掛在有關金融監管的討論之中。本文試圖在金融危機10週年之際,檢討相關法令中的問題,並提出一個觀點:現在不是放鬆監管的時候,應該思考的是如何修訂法案、提高管制效率。

「這次不一樣 。」(This time is different.)

這句話隱含的天真浪漫又或者自大傲慢可說是每個金融風暴的前兆。隨著美國國債遠期利率跟近期利率越來越近,收益率曲線(Yield curve,殖利率曲線)逐漸平坦,根據往年的經驗這完全就是經濟後退的警訊。但是,許多投行的研究員卻選擇忽視這個紅燈,這時這句耳熟的話在我腦裏浮現,或許這次真的不一樣。今天的全球經濟已非2008年前那個有「正常」利率和貨幣政策的世界,但是,這些差異並不代表2008年真的是最後一次金融海嘯。

然而,我們確實進步了:不可否認,相比2008年,今日的金融市場更安全、更透明且監管更完善。包括美國的《多德-弗蘭克法案》(Dodd Frank Act,簡稱《多德法案》)、多國組成的巴塞爾銀行管理委員會(Basel Committee)和歐盟的金融工具市場規則II(MiFID II)在內,政府越來越重視金融業對整體經濟的影響,並且以金融市場的波動不牽動整體經濟的穩定性為原則,越來越積極參與金融市場的各類活動。自2008年起,各個國家都新增了許多金融消費者保護措施,希望能避免金融海嘯再次發生。

前聯邦準備理事會(聯準會)主席耶倫(Janet Yellen,葉倫)曾在一次訪談中提到,「在我們的一生中,要再遇到2008年那樣的金融海嘯的機率很低」。她認為金融體系現在更安全也更健康,並在隨後的一場聽證會強調,先前所提的預測建基於監管和銀行業相關法條能夠保持現狀。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