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趙雲:風災之後,大家都在回復「日常」,但什麼是「日常」?

為了維繫和盡快恢復「日常」,社會到底付出了多少代價?十號風球過後我們是否還願意繼續討論,到底是否值得如此?

2018年9月17日早上,由於颱風「山竹」吹襲後令不少交通工具暫停,港鐵東鐵線大圍站逾千上班人士逼滿大堂樓梯及閘口。

2018年9月17日早上,由於颱風「山竹」吹襲後令不少交通工具暫停,港鐵東鐵線大圍站逾千上班人士逼滿大堂樓梯及閘口。攝:林振東/端傳媒

刊登於 2018-09-20

#趙雲#評論

十號風球「山竹」的餘音尚在,但新聞和話題已非山竹本身,「返工」(上班)躋身為新聞頭條以及網上層出不窮的二次創作的靈感。「返工」之所以是惡搞式幽默的泉源,首先當然是因為「返工」跟「食飯搭車拍拖」(吃飯坐車談戀愛)並列為最普世的經驗,二是一個不受歡迎的政府只要在天災的襯托下,輕輕撥動管治(或者不肯管治)的和弦,竟然令「返工」這種尋常事變得如此困難。

但返工真的是尋常的事嗎?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和官員反覆說到市面要盡快「回復正常」,或者說市面要繼續「正常運作」而不肯宣布停市;僱主要求員工縱使城市滿目瘡夷也要返工,上班遲到或者不返(回)辦公室上班便當「曠工」或「遲到」論,因為準時上班是default,是僱員「天職」;打工仔則不惜一切排除萬難披荊斬棘返工,卻竟被笑「奴性太強」。

這一切的根源都指向一些問題:為何要盡快回復正常/日常生活?「正常」和「日常」生活的基準是什麼?「時間」在現代城市生活中扮演什麼作用?

愈發重要、愈強大的概念,它的作用就愈不易被察覺,就如空氣一樣,無色無味,只有它被扭曲或缺席時你才發現它的影響有多大,時間就是這樣的東西。颱風這種非常狀態,正好來讓我們思考時間,思考為何要排除萬難「返工」。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